探访十三陵

登高望远

<p class="ql-block">探访十三陵</p><p class="ql-block">张万强/文/图</p> <p class="ql-block">都说“到北京不游十三陵,便算不得读懂这座城的厚重”,这话一直成了我探访十三陵的念想。</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7日,双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一场夜雨洗去了秋燥,天刚亮便露出万里碧空,金灿灿的阳光把路面晒得干爽。我和儿子、儿媳带着孙子,从朝阳区驾车出发,高速路上的车比前几日少了些,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窗外的风景就从高楼换成了连绵的青山——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那片沉睡了六百年的明朝皇家陵寝,终于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因儿子一家还有其他安排,我便在长陵门口与他们道别。作为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营建最早的陵寝,长陵的红墙黄瓦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揣着几分期待,独自迈过了那道朱漆大门,开启这场与历史的对话。</p><p class="ql-block">翻阅史料得知,这片占地约83.57平方公里的陵群,藏着明朝半部兴衰史。自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下令营建长陵起,到清顺治初年思陵完工,230余年间,13位明朝皇帝、23位皇后、1位皇贵妃等,陆续在此长眠。13座陵寝以长陵为中心,像众星捧月般分列左右,有的如长陵这般恢宏大气,有的却因国力衰退而显简朴,一砖一瓦都透着“天人合一”的哲思,也藏着明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水准和易经研究的深透。</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十三陵,早已不是沉寂的古墓群。1956年,定陵成为首座被考古发掘的帝陵,3000余件文物重现人间;1961年,它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核心,它登上了《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又获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去年(2024年)启动的“全面开放计划”更让人期待——到2030年,所有陵寝将分三期开放,眼下永陵、思陵已能预约参观,而长陵、定陵、昭陵与神路,则随时等候着游客的到来。</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沾了双节的喜气,长陵门口摆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红绸赤缎装饰在风里轻轻摇摆,连空气中都飘着几分热闹。更让我舒心的是,景区对六十岁以上老人免票,只登记了身份证便顺利入园,省了不少麻烦。</p> <p class="ql-block">沿着石板路往里走,很快就见到了长陵的核心——祾恩殿。这座为祭祀而建的大殿,足足占了三进院落的中心位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正是古代帝王“九五之尊”的象征。最令人惊叹的是殿内的60根金丝楠木巨柱,每一根都笔直挺拔,虽历经六百年风雨,仍透着温润的光泽,稳稳撑起头顶的重檐庑殿顶。要知道,这样完整的楠木大殿,如今在全国也找不出第二座。</p><p class="ql-block">恰好赶上祾恩殿前在演历史话剧,演员们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朱红色的朝服,把明朝十三帝从开国到衰亡的故事演得鲜活逼真。当演到朱棣下令营建北京与长陵时,那掷地有声的台词里,仿佛能看见当年工匠们挥汗劳作的模样;当剧情进入明朝鼎盛时期,台上台下却同声发出了,明朝威武的霸气呐喊;当剧情走到明末,台下不少游客都跟着叹了口气,掌声响起时,倒像是给这段历史送上了一声绵长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沿着宝城的石阶慢慢登顶。站在圆形的封土堆旁极目远眺,天寿山的群峰像一把巨大的座椅,稳稳环抱着这片陵寝,灵气十足。山脚下,十三陵水库像一条碧绿的玉带,阳光洒在水面上,粼粼波光晃得人睁不开眼,那景象,既有帝王陵的庄严,又有山水间的锦绣,让人忍不住驻足良久——这一趟探访,才算真的摸到了北京的厚重底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