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甲骨文研习班康源红叶谷采风

温和天下

<p class="ql-block">秋风轻拂,红叶如霞,我们一行人踏进了康源红叶谷。脚下的小径蜿蜒入林深处,两旁的枫树燃得正盛,仿佛把整个秋天都点燃了。大家不约而同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拍照,笑声在林间回荡。这一刻,不是谁的专属镜头,而是属于我们这群“老顽童”的共同记忆。</p> <p class="ql-block">沿着山道缓缓前行,层林尽染,红黄交织的树冠在头顶铺成一片斑斓的天幕。我们穿着厚实的外套,戴着帽子,像一群奔赴秋日之约的老友。有人蹲在前排,有人站在后排,摄影师一声“来,笑一个!”所有人脸上的皱纹都舒展成花。这哪是合影?分明是一幅会呼吸的秋日画卷。</p> <p class="ql-block">穿过那座写着“康源谷”的木质牌坊,仿佛踏入了一个被秋天私藏的世界。林间小屋静立,白面包车停在一旁,炊烟未起,却已有家的温度。我们在这里驻足,不只是为了风景,更是为了把这份宁静装进心里——毕竟,写字作画的人,最懂何处有灵性。</p> <p class="ql-block">石阶蜿蜒向上,一位老哥戴着毛线帽,手套都没摘,正举着手机对准一片枫叶。“这张光线正好!”他喊。我们纷纷凑过去看屏幕,像一群围观神作的学生。其实拍得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在用心捕捉美,哪怕只是落叶飘下的那一瞬。</p> <p class="ql-block">山路上,脚步不紧不慢。有人边走边聊,说起甲骨文班上周写的“秋”字,说那一撇一捺,如今真在这山林里看见了。是啊,古字藏意,而今我们走在这红叶铺就的路上,才真正读懂了“秋”的分量——不是萧瑟,是丰盈;不是告别,是重逢。</p> <p class="ql-block">在那棵最红的枫树前,我们又一次停下。它像一团火,烧在山谷中央,也烧在我们心里。有人提议再拍一张,这次不用摆姿势,随意就好。于是有人扶栏杆,有人靠树干,有人干脆张开双臂拥抱秋风。快门按下时,没人说话,只有落叶轻轻落地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湖边静得能听见水波轻拍岸石。一位老哥站在树前,双手插兜,望着远处的山影出神。橙黄的叶子在他身后飘落,像一封封寄给岁月的信。我悄悄走近,问他想啥呢?他笑着说:“这景儿,比咱教室墙上挂的画还好看。”——是啊,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林中空地上,几位老姐妹坐在石头上歇脚。穿红外套的李老师提着她的红包,像一团移动的暖意。她说这颜色显精神,拍照也亮眼。我们围坐一圈,聊起最近写的甲骨文作业,有人把“叶”字写成了飘落的形状,惹得大家直笑:“你这是写字,还是画动画呢?”</p> <p class="ql-block">小红桥边,王老师举着相机,专注地拍一朵藏在落叶间的野菊。旁边老张低头看手机,不知在查哪句古诗。桥下流水潺潺,座椅蓝得干净,像天空落下来的一角。这一刻,我们不是在采风,而是在和秋天对话——用眼睛,用镜头,也用心里那些未落笔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走过木桥时,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桥下的溪水映着彩林,像流动的油画。有人感慨:“这要是能带回去当宣纸底纹多好。”——我们这群人啊,眼里是风景,心里却总惦记着笔墨纸砚。</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上,天色微阴,林间更显幽深。小路通向远处的屋舍,炊烟隐约升起。有人念叨:“回去得赶紧把今天的感觉写下来,不然就‘红叶落尽字也凉’了。”大家哈哈大笑,可我知道,没人会真的忘记这一天——因为我们的笔尖,早已染上了秋色。</p> <p class="ql-block">小河边,我们驻足良久。石头上长着青苔,水边的树影倒映成双。有人脱口背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立刻有人接“红叶共人影相随”。这不是课堂,却比课堂更生动。我们用脚步丈量秋意,也用诗句回应自然。</p> <p class="ql-block">四位老友并肩走在山道上,颜色各异的外套在林中格外醒目。有人拍照,有人闲聊,有人望着远方若有所思。那不是普通的漫步,是我们这群学甲骨文的人,在用身体临摹大地的笔画——一撇是山,一捺是路,中间那个“人”字,正稳稳地走在秋光里。</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座小桥上,夕阳透过黄橙红的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一位老哥站在桥心,久久未动。风吹起他的衣角,也吹动了树梢的私语。我们没打扰他,只轻轻走过,留下他与秋光独处。或许,他正把这一刻,悄悄写进下一幅甲骨文书法的题跋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