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导语:拾朝花,品经典 <p class="ql-block"> 当鲁迅先生的“朝花”在七(7)班学子的笔尖下“夕拾”,那些泛黄的记忆碎片便有了崭新的色彩。《朝花夕拾》这部充满温情与批判的散文集,在同学们的手抄报里,化作了一幅幅灵动的画面、一段段深刻的文字,演绎出独属于少年的阅读感悟。</p> 🎨 手抄报佳作赏析 <p class="ql-block">(一)吴佳欣作品</p><p class="ql-block"> 画面以“朝花夕拾”艺术字为视觉中心,搭配蝴蝶、孔明灯等元素,灵动又富有诗意。内容板块涵盖人物分析(长妈妈、藤野先生等形象跃然纸上)、篇目解读(《无常》《琐记》《范爱农》的核心内容清晰呈现),还有对鲁迅的简介及经典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书写,将人物、作品、作者三者紧密串联,信息丰富且排版协调。</p> <p class="ql-block"> (二)卓世祎作品</p><p class="ql-block"> 以“三味书屋”“鲁迅卡通形象”为创意点,画风童趣却不失庄重。扇形文本框里对《朝花夕拾》的介绍精准到位,既点明“原名《旧事重提》”的背景,又总结出“温情回忆与理性批判交织”的风格;鲁迅名言的选取(“猛兽总是独行……”等),更凸显了先生的思想锋芒。</p> <p class="ql-block">(三)聚焦“教师篇”——寿镜吾、藤野先生专题手抄报</p><p class="ql-block"> 这位同学将目光锁定在《朝花夕拾》中的师者形象,用分栏设计详细剖析了寿镜吾(方正博学的私塾先生)与藤野先生(无偏见的医学教授)的人物特质,结合具体情节展现他们对鲁迅的影响,视角独特且分析深入,是“人物专题”创作的优秀范例。</p> <p class="ql-block">(四)黄榆惠作品</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鲁迅的卡通形象活泼生动,“作品简介”“作者简介”“篇目概览”等板块布局清晰。特别之处在于,它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等篇目的核心冲突提炼出来,让读者能快速把握作品对封建礼教、旧医学的批判力度。</p> <p class="ql-block">(五)多样风格齐绽放</p><p class="ql-block"> 从水墨风的梅花、毛笔元素(充满古典韵味,凸显鲁迅作品的文化底蕴),到黑白简约风的“好词好句”“人物形象”梳理,再到清新手绘风的书籍、植物插画……同学们的创作风格或典雅、或活泼、或写实,每一幅都凝聚着对《朝花夕拾》的个性化解读。</p> 📖 活动感悟:阅读与创作的双向成 <p class="ql-block"> 在本次手抄报创作中,七(7)班的同学们不仅深入研读了《朝花夕拾》的篇目内容、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更在版面设计、色彩搭配、文字提炼的过程中,锻炼了审美能力与逻辑思维。</p><p class="ql-block"> 有同学说:“画‘三味书屋’时,我好像走进了鲁迅的童年,明白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也有同学感慨:“整理藤野先生的故事时,才真正懂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原来文字真的有唤醒国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从文字到画面,从理解到表达,这场名著阅读手抄报活动,让《朝花夕拾》的“花香”,在少年们的心灵与笔尖,久久萦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