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日出与黑城遗骨

浮尘

<p class="ql-block"><b>  为了奔赴那场不容错过的日出盛宴,2025年10月17日清晨五点十分,我们便裹紧衣衫踏上了行程。额济纳的寒意,是那种无法言说、钻入骨髓的冰冷,冻得人全身不受控制地抽搐、打颤。更不巧的是,我们乘坐的这辆旅游大巴,暖风机偏偏坏了。从额济纳旗到居延海,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在这种透骨的寒冷中一寸一寸往前熬。</b></p> <p class="ql-block"><b>  车窗外,通往居延海的公路仍沉在一片墨色里,长长的车队如夜行的巨龙,缓缓向前移动。每一辆大巴都点亮两束车灯,那光柱利剑般划开沉沉的夜幕,在黑暗中交织出流动的光轨——既像一场无声的奔赴,又在凄冷的黎明前,勾勒出一幅苍茫而壮观的出行图景。</b></p> <p class="ql-block"><b>  六时二十分,我们抵达游客中心。两个足有三个足球场大的停车场,早已被密密麻麻的大巴车塞得水泄不通。在漆黑的车身夹缝间,王导高举着小旗在前引路,我们紧随其后,寸步不离。居延海畔的寒意仿佛格外刺骨,我冷得不住地在原地小跑,试图借这点微弱的运动,驱散几分凛冽的侵袭。</b></p> <p class="ql-block"><b>  破晓时分,居延海在墨蓝天际下苏醒。我没有挤进人山人海的观景台,而是沿着栈道向海边寻去。芦苇荡披着薄薄金纱,随风起伏如流淌的鎏金河,芦花在晨风中散作万千光点。群鸥倏然掠起,羽翼划破瑰色天际,鸣叫声织成清亮的网。霞光浸染水面,每道涟漪都漾着玫瑰金的辉光。</b></p> <p class="ql-block"><b>  七点二十分,朝阳猛地一跃,挣脱海平线的束缚,将整片海域染成熔金。一只海鸥舒展双翼,恰好滑过那轮温暖的光晕,它的剪影与朝阳构成完美的几何构图——是自然最不经意,却又最精妙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八点二十,我们向“黑城·弱胡杨风景区”开进。</b></p> <p class="ql-block"><b>  踏入黑水城地界,首先迎接我的是油画林。整片树林仿佛被天空打翻的调色盘浸染——金灿灿的胡杨叶在湛蓝的天幕下肆意舒展,那是阳光凝固的姿态;间或点缀着赭红与深橘,像梵高笔下浓重炽热的油彩,层层叠叠地泼洒开来。风过时,叶片簌簌作响,恍若画布上未干的颜料正缓缓流淌。</b></p> <p class="ql-block"><b>  在弱水河畔的油画林中,“胡杨之母”以苍劲的脊梁撑开天地。风沙在它皴裂的树皮上刻下千年纹路,虬曲的枝干如凝固的闪电刺破苍穹。最令人震颤的是它暴露出地面的根系——那些青铜般的根须突破黄土,像大地突起的血管,在日晒风蚀中孕育出新的生命。新生的胡杨沿着根系蔓延的方向破土而出,宛若母亲伸向远方的臂弯。</b></p> <p class="ql-block"><b>  而凤凰林的胡杨,则以扭曲的枝干劈开流沙,金箔般的叶片在戈壁风中铮然作响。有的虬龙般伏地而行,根系却深扎地下三十米;有的半身已成枯骨,另一半仍举着灿烂树冠。它们用开裂的树皮记录着与风沙的千年搏斗。</b></p> <p class="ql-block"><b>  但最震撼的,还是怪树林。</b></p> <p class="ql-block"><b>  正午的烈日如熔金般倾泻,将黑城弱水畔的怪树林照得骨骼分明。这里横陈着“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遗骸,如同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悲壮史诗。枯槁的枝干以惊心动魄的姿态凝固在时光里——有的如断戟直刺苍穹,在蓝天上刻下倔强的剪影;有的扭曲盘绕似虬龙挣扎,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干渴的苦难;更有轰然倒下的巨躯横卧沙海,碎裂的树皮裹着铮铮铁骨,在骄阳下泛着青铜般的光泽。</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这些不朽的遗骨间,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永恒。不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而是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用尽生命最后一丝气力,也要留下存在的证明。这些胡杨的骸骨,比任何丰碑都更能诉说生命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这些不朽的遗骨间,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永恒。不是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而是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用尽生命最后一丝气力,也要留下存在的证明。这些胡杨的骸骨,比任何丰碑都更能诉说生命的尊严。</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一时三十分,我们启程赶往四百多公里外的酒泉。车窗外,戈壁无垠,天地空旷。而我心中,却装满了这个清晨与午后的所有光与影——居延海上那瞬间的辉煌,黑水城外千年的坚守。生命的壮美,原来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升起与坠落之间,藏在这转瞬即逝与永恒不朽的交界之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