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洱海,满目苍山,__环洱海骑行记

大方无隅

<p class="ql-block">对大理的向往,大抵源于它活成了世人心中最柔软的梦。这份向往,藏在每一个渴望暂别喧嚣的灵魂里。</p> <p class="ql-block">没来洱海前的向往,像是一张没展开的地图,总会某个瞬间想起。想象里,它是揉碎了的蓝——是地图上蜿蜒的岸线,是别人镜头里飘着云的水面。那些没见过的风景,都成了心里的念想。像孩子手里攒着的那颗糖,总有把它吃下去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头天傍晚去租车,当电话那头传来大理骑行驿站确认租车的声音,一颗期待的心便落了地。驿站的主人专业又热情,当我取出单车,双手握住车把的刹那,仿佛握住了打开大理风光的密钥——风里已飘着214国道旁苍山的松香,眼前似已铺开洱海映着蓝天的澄澈,连呼吸里都浸满了即将追风而行的雀跃,只盼着明日晨光里,能载着满心期待,一头扎进那湖山相拥的光阴里。</p> <p class="ql-block">大理的月亮似是格外偏爱洱海,总愿把自己揉成一湖细碎的银。当暮色漫过苍山的黛色山脊,月亮便从洱海东畔的云絮里漫出来,初时是淡金的月牙,像谁不慎遗落的玉钩,轻轻巧巧挂在粼粼波光上;等夜渐深,它便染着清辉悬在中天,将整片洱海变成铺了碎银的绸缎,风一吹,满湖的月光便跟着晃,连岸边的芦苇丛都沾了层朦胧的白。</p> <p class="ql-block">天亮前便早早起床收拾停当,山那边的朝霞勾出了苍山的轮廓,洱海泛着幽光,我乘着这黎明前最后的夜色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民宿外的小巷浸在淡青色的静谧里。粉墙黛瓦被晨光描出柔和的轮廓,檐牙高啄着薄云,风轻得拂不动墙根的青草。远处忽然漫来一点暖黄的光,是电动车的灯穿过薄雾,车轮碾过水泥路的声响很轻,怕惊醒了巷子里还没醒透的晨光。</p> <p class="ql-block">我选择了顺时针的方式来环洱海,这样我就可以时刻与洱海保持最近的距离,不错过每一缕光漫过湖面的温柔。太阳还没有升起来,那些白云就缭绕在山间,天还未亮透,苍山的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几缕白云似被风牵住,像给青黛色的山峦系了条柔软的纱。</p> <p class="ql-block">我穿上了那件红色的骑行服,把自己裹得严严的,以抵御云贵高原强烈的紫外线。</p> <p class="ql-block">晨雾轻轻地笼着洱海的水面,我踩着单车沿湖而行,车轮碾过平坦的骑行道,偶尔与同向的骑行者相遇,无需言语,只凭一个点头的默契,便共享了这份清晨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人们早已驻足,身影被朦胧的天光拉得修长。他们或立或坐,目光一致地投向东方翘首以盼,等着日出的那一刻辉煌。风儿悄悄漫过每个人的衣角,也将这份等待,酿成了洱海晨光里一帧温柔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晨雾还没散尽的洱海边,一束丁达尔光突然从云层的缝隙里穿射下来,像天神随手撒下的金纱,轻轻落在泛着微光的湖面上。水面上浮光掠金,连带着岸边的芦苇、远处的苍山都有了温度,我忍不住放轻呼吸,怕惊扰了这转瞬即逝的曼妙。</p> <p class="ql-block">我骑车掠过游船码头,游船静静泊在水面。白色的船身上写着的“大理洱海好风光”在微光里透着清亮。没有游客的喧闹,只有船尾旗子轻轻地飘着,这满码头的祥和,倒比热闹时更像洱海的晨。</p> <p class="ql-block">我掠过宽阔的田野,新绿的禾苗沾着露珠,在熹微里泛着柔润的光;我掠过村庄,白族村落的飞檐映入眼帘,彩色的照壁在晨光里晕出温和的轮廓。抬头是漫着金边的云,低首是映着天光的水,水色与天色在远处的山脚下轻轻相接,偶有几棵独立的树站在路边,我想起了范仲淹的那首《苏幕遮》里“山映斜阳天接水”的画境。</p> <p class="ql-block">洱海边的骑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出汗和看风景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修为”式的自洽。看湖面移动的云影,听水波轻拍岸堤的水波。此时的独处不是孤独,而是与自己对话的契机,平日里的浮躁被洱海的澄澈抚平,心境随着眼前的山水慢慢沉淀,最终归于宁静。我享受这样的独处。</p> <p class="ql-block">云层褪去夜的薄纱,被染上淡淡的胭脂粉与鹅蛋黄,像是被朝阳吻过的棉花糖,在天际慢慢舒展。天地愈发开阔,近处的树影清晰地投在地上,远处的林木与天边的云霞连在一起,“野旷天低树”的意境悄然漫开。</p> <p class="ql-block">我骑着车穿过颇有些年代感的渡槽,这些渡槽应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于洱海周边农田灌溉的。混凝土的表面已经发黑,上面长着浅浅的青苔,纹路里都是岁月的痕迹。如今的渡槽已经听不见往日潺潺的输水声,只有倔强的身躯耸立在风里,把过往的故事讲给清晨的阳光听。</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银桥镇的磻溪村,我遇见珠联阁立在洱海的波光里。珠联阁地处大理坝子和洱海的中轴线上,是苍洱之间“百二山河”的中分点,它坐东朝西直面洱海,是洱海西岸保存最完好的清代临水阁楼。阁内悬挂“平分百二”牌匾,是“平分百二”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洱海“百二山河”的说法源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四川状元杨慎。杨慎在被贬谪至云南保山途经大理时,根据“百二秦关”的典故,结合大理的地形和历史,题写了“百二山河”四字。“百二山河”常被用来形容一个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两万兵力便可抵挡百万敌军。大理地区的上下二关是历代王朝进驻大理的必克难关和兵家必争的要隘。“百二山河”后来已成了比喻苍洱地区固若金汤的战略地位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穿过牌坊到村里张望,街巷上已经有了村民的身影,都是透着松弛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磻溪村的房子,大多是白族民居的模样,粉白色的墙面衬着青灰色的飞檐,檐角微微上翘。墙根下会有盛开的三角梅,把冷色调的面面衬托得鲜活起来。</p> <p class="ql-block">古阁、旧村、碧波、风吟,我和它们交互在这里,所有虚浮都会被这临水的静谧接住。</p> <p class="ql-block">太阳渐渐的升起来,空气当中多了些暖意,阳光把云的影子投在山上,也把我移动的影子投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晨光把路面染上一层暖金,旭日把我的影子拉得又细又长,贴在路面上随着我的节奏游走,就像另一个自己在与我并肩而行。这一刻,不需言说,只消与自己的影子和心跳“对话”。影子没有声音,却对我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呼应,那些没说出口的惬意、对晨光的欢喜,好像都融合在这无声的光影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沿着洱海的西岸一路向北,过磻溪后人越来越少了,临近喜州的时候,我在水边经过了一座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传统认知里“有水则有龙王”,人们相信龙王掌管着江河湖海,也能定旱涝、主丰歉,是水域的“守护神”。这样的习俗也反映了“靠水吃水”的人们对浩瀚水域的敬畏与依赖。洱海边的这座龙王庙,至今仍有人供养,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有人正在擦拭着供桌。</p> <p class="ql-block">一路前行,山间的云雾这阳光的暖意唤醒,如轻纱般袅袅升腾,最终缭绕在山巅,与天际的流云融为一体。我追逐着自己的影子前行,途经喜州古镇的时候也没有停留,任微风拂过耳畔,带着山野的清新。我大口呼吸着这份自由,任由骑行的快意与天地的辽阔,一同融入这温润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沿着洱海的西岸一路向北,循着路牌寻到上关时,恰好撞见“风花雪月”里最灵动的注脚——苍山的风裹着洱海的潮气漫过肩头,路边的飞花沾了衣襟,抬头是流云漫过黛色的山尖,低头是碧波映着天光。骑行到这里的心情,没有急促的追赶,只愿停下车,任风拂过耳际,看花瓣在风中摇曳,只觉得这一路的奔赴,都是为了这一刻缓缓的喘息。</p> <p class="ql-block">临水骑行,铁皮船在洱海的褶皱里轻晃,木桨划在水里,搅碎了水面上的云影山光,桨叶出水时溅起的水珠,落回水上发出无声的回响。风来自苍山那边,“风从花里过来香”。我低头能看见水底青褐色的水草随波舒展,抬头便是被洗得发亮的蓝天,呼吸里裹着湖水的清润,仿佛整个人都飘在这一片蓝与绿织成的锦绣里。</p> <p class="ql-block">过了上关,我来到了洱海东岸的双廊,进入古镇的路口有一字座四柱三间的牌楼,“苍洱风光第一镇”的美誉就写在上面。双廊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到双廊的时候,我已经骑行了接近60公里,感到有些饿了,于是我拐进了双廊古镇。双廊古镇的早餐店里,我喜欢找点汤汤水水的东西充饥。本来我只是要了一碗馄饨,后来看到了店里还有冰镇的醪糟,忍不住又要了一份。咬破馄饨皮,让热乎乎的汤汁填满口腔,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淌,给略显疲惫的身体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冰镇醪糟入口,成饭后的甜点,凉丝丝的甜意裹着米粒的软糯在舌尖化开,先前骑行时的燥热与倦意,竟被这一口甜凉悄悄抚平。</p> <p class="ql-block">这间小店名叫“一碗双廊”,听来格外应景,原以为一碗馄饨的早餐,却在这意外的醪糟里,尝出了双廊古镇最熨帖人心的烟火滋味。</p> <p class="ql-block">  早餐店的对面也是一家餐馆,店家正在备菜。在这里我认识了洱海的“水性杨花”,还有“树皮”和“树花”。我吃过清炒的“水性杨花”,也吃过“树皮”和“树花”炒的鸡蛋。</p> <p class="ql-block">大理的“水性杨花”原本叫做“海菜花”,它只长在洱海这样的高山湖泊里。我这次也在洱海见了,细茎托着白花,薄瓣带点朦胧白,黄蕊藏着微光,风一吹,满湖白花轻轻晃动,是一种别样的美。</p><p class="ql-block">捞上来的“水性杨花”清水煮,撒点盐就够了。嚼着脆嫩,满是湖水的清甜——这既是洱海上的景,更是舌尖上最鲜的洱海味。</p> <p class="ql-block">树皮与树花并非真的树皮与花朵,而是从林间“采”来的特殊食材。树皮是附生在老树枝或岩石上的苔藓植物,也叫“树蝴蝶”。干时皱缩如褐色枯叶,泡发后却骤然鲜活:翠绿色的纹路像被雨水晕开的墨,表面鼓着细碎的泡泡,形似青蛙背上的肌理,又带着几分蝴蝶翅膀的轻薄,入菜前需反复漂洗去涩。</p> <p class="ql-block">树花则像从树枝上垂落的“自然流苏”,也是一种地衣,因形态如细碎花朵而得名,也有人叫它“树胡子”。干品呈棕黄色,蓬松如絮,泡发后舒展成珊瑚状的细枝,软而不烂,带着淡淡的木质清香。树皮和树花是自然对洱海的馈赠。它们从林间来,带着草木的本味,在餐桌上与烟火相遇,成了舌尖上难忘的“洱海山林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双廊镇完全小学的旧址,白族风格的传统建筑飞檐翘角,斑驳的砖墙修缮如新,仍保留着当年的样貌。旧时的操场,搭起了小小的茶座,小学校的温度,以新姿态延续着生机。</p> <p class="ql-block">走过昔日校园,往老镇深处走。石板路还是旧时模样,被岁月磨得发亮。沿街的铺面换了新颜,却没丢了旧味。扎染坊的蓝白布料挂在木架上,转角的小吃铺里,烤乳扇的香气裹着炭火味飘过来,旧砖与新绿相映,把老镇的时光酿成了一壶酒,既存着过去的醇厚,又透着如今的鲜香。</p> <p class="ql-block">这一刻我在双廊,我骑过飞燕寺,这里因寺内大殿佛祖塑像上方曾有燕子筑巢,飞来飞去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飞燕寺极具生活气息,寺内院子里摆着麻将桌,当地老乡会来此地喝茶并围坐在一起打麻将,形成了殿内拜佛、殿外打麻将的独特景象,最接地气的寺庙了。</p> <p class="ql-block">告别双廊,骑行的风还绕在发间,回头时双廊的白房子已浸在洱海的柔波里,粉墙黛瓦的影子随涟漪轻轻摇晃。几星浮萍飘在水面上,像是梦境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环行洱海的骑行路相对算是平坦的,往鹿鹅山行进的途中经历过一个相对较长的坡段。鹿鹅山已在洱海东岸,是俯瞰洱海与双廊全貌的绝佳视角。我大口喘着粗气奋力踩着脚蹬,觉得自己的心都要跳出来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车轮终于碾上了鹿鹅山的山顶。</span></p> <p class="ql-block">转身的刹那,整片洱海豁然铺展在我的眼前,双廊的白屋成了散落在蓝绸上的远景,苍山顶上的白云游荡在天际,爬坡的疲惫瞬间被这壮阔的蓝白云水撞得烟消云散,只剩心跳与风声同频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我在鹿鹅山顶歇脚,平复一下猛烈的心跳。我在山顶的同时,弟弟正在探望老母亲,我拨通了视频电话,与妈妈分享这份来自洱海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山顶早有不少驻足者,开车上来的人居多,人们像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标点,共同为这片风景断句。我望着舒展的洱海,双手抓住车梁把自行车高高举过头顶,车把上还带着爬坡时掌心的温度,红色的车架在阳光下泛着光,风知道、山也知道,脚下走过的每一寸路都算数,“世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是我在洱海最难忘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车轮碾过海东的风,一路向南时,罗荃塔立在玉案山巅,檐角垂着洱海的光,密檐叠着南诏的旧影,像是从时光里长出的路标,为我的骑行划下一道庄重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挖色镇的烟火气便漫了过来,紧接着,一片白房子忽然铺满视线,被洱海的蓝衬得愈发清透,墙的外廊线条利落,竟真有几分圣托里尼的浪漫,却又多了几分大理独有的温润。</p> <p class="ql-block">骑行到“小普陀”附近,我的节奏慢了下来。几艘古老的木帆船静泊在水边,船身浸着岁月的浅褐,帆布早已收起,任水波轻轻拍打着船舷,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与洱海相守的过往。风里裹着水汽,带着这些风景的细碎片段,一路伴我,每一段路过,都成了心头鲜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海东的路边,洱海的波影漫过一家名为“理记”的咖啡馆。虽然仅开了四年时间,墙上的标语却藏着几分俏皮:“离百年老摊还有96年”,它将岁月的期许化作一句轻语,逗得过往的我不禁莞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咖啡店里内没有主人也没有客人,应是淡季的缘故吧。亭屋雅致,小桌上静静放着一本的留言本,封面上写着《来日可期》。</p> <p class="ql-block">我翻开这些可期的来日,店主写下的初心絮语是祝愿所有看到这个本子的陌生朋友”归途可喜,来日可期”,这应是个有梦想的人,正如他或她自己写下的那样,我也祝愿这位陌生的朋友可以抵达自己的诗和远方。这里也盛满了许多旅人的驻足心事,有晨光里与洱海初见的悸动,也有暮色中对远方的温柔惦念,字里行间点亮了隔空相遇的温度,也让这方小馆成了时光与故事的栖息地。那一刻云影与山廓轻轻入怀,一同停留在留言本上新添的字迹旁。</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日光把海东的路晒得暖融融的,转过海东的最后一道弯抬眼时,兴盛大桥的白色大理石桥身正从粼粼水面上浮起,石面被镀上了天光,像把苍山的雪色裁成了桥的模样。风掠过桥面,我慢下车轮,静静的欣赏这石与水的温柔相照。隔远望过去,兴盛大桥的风格很欧派,一时间会让我产生来到了塞纳河的错觉。而桥墩上镶嵌大鹏金翅鸟,栏板与柱头间藏着的崇圣寺三塔的影子,又让我感受到它融合的白族传统,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许多地方我都见过建筑和桥梁上用的大理石,但那感觉总不如在大理那么纯粹,这是因为“大理石”中的“大理”就是我身边的这座城市。大理是这种石材最早被发现、开采和使用的地方,也是大理石这个名字的起源地。大理石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大理独特的地质构造孕育出纹理、色泽极具特色的石材,有的是“水墨山水”般的天然画境,有的纯色的素雅干净。古代大理国时期,这种石材就被广泛用于宫殿、庙宇的建筑装饰与工艺品制作,随着交流传播,“大理石”之名逐渐成为这类石材的通用称谓,即便如今全球多地有同类矿产,我们还是沿用了源自大理的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过了大桥,我路过了锁水阁,锁水阁位于洱海出水口北的大关邑水岸,它东临洱海,西靠苍山,下临西洱河,就在兴盛大桥的边上。锁水阁是古人治理洱海的智慧体现,汛期缓冲浪涌、疏导湖水,枯水季拦蓄水源、滋养农田,直接守护两岸农耕收成。旧时灌溉季,农人会来此祭拜,祈愿水源顺遂;阁身砖石留存的历代修缮痕迹,也印证着当地人对“人水共生”的坚守,让其既是水利设施,也是地域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大理锁水阁为三层仿古钢筋混凝土阁式建筑,飞檐翘角、古朴而典雅。</p> <p class="ql-block">车轮经过下关时,风里满是水的清润,西洱河连着洱海,波光里晃着“下关风”的影子,那“风花雪月”的诗意,就藏在这河海相拥的褶皱里。下关的风是有性子的,带着点爽朗的力道,从苍山与洱海的缝隙里穿过来,风过处,湾底的浪便有了形状。风势叠起浅淡的浪脊,拍在滩涂的碎石上。风送来野菊的香气,一缕缕钻进衣领。</p><p class="ql-block">回到洱海西岸,沿着路面平顺的洱海的公园骑行道畅行。我并不必急着赶路,只任车轮轻轻转,看云在水里飘,听风在耳边说,便觉得这一路的体验,都成了心上最软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终于我回到了骑行驿站,那一刻的心情像回到了家一样,还好了车,我如愿得到了一个环形洱海126公里的奖牌,奖牌有好几种样式,我挑选了一个上边有骑着车的人物的,那人物的装扮和骑行的我竞有几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  环洱海骑行一趟,我的腿上多了条“日光分界线”,一半是风日吻过的麦色,一半是没晒到的原色,黑白分明的印子,全是风与光的纪念,这是洱海给我的另一个勋章!</p> <p class="ql-block">环洱海的途中,我单曲循环着那首《去大理》。初听《去大理》,会以为大理是逃避生活的远方。“对生活不太满意”的喟叹,说出了多少人藏在心里的疲惫?于是“一路向西”成了脱离窘境的出口。来了大理,才发现大理并不是“避难所”,而是让人心疗愈的“重启键”。大理的好,不是风景的堆砌,而是让人放下“头顶的灰尘”与“肩上的齿痕”,重新听见自己的心跳。在这里,爱情或许会发生,故事或许会开篇,但更重要的是,你能捡起被时间磨碎的勇气,试着和不完美的生活和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来“去大理”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心境的切换——从被生活推着走的匆忙里抽离,去感受风的形状、云的速度,在慢下来的时光里,重新找到对生活的热爱。我默默的给自己加油,庆幸自己在年近花甲的时候,还有心情,还有体力去行这少年之事。或者读书、或者旅行,身体和灵魂至少有一个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