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萧屋村私立赤墈小学</p> <p class="ql-block"> 办一切事业应以经济为基础,办学更是如此。我赤墈房为了奖掖后进,兴办学校,实行助学奖学,历史悠久。先贤们早在清康熙年间便专门设有学产田九十九石,以助学子灯油、考试及旅途费用。族众丁繁,人口发展,学子日益增多,而读书子弟大半家贫,乾隆年间,增田四十四石,至光绪末义学与祠产谷达三百余石。每年按定额发给童生、附生、增生、廪生、贡生、举人和进士。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制度,开办学堂,合族重新议定奖学办法。起点数为县蒙童年银一两,县小学、府学、省学、江南、北京、东洋学堂逐级增加,最多为西洋学堂年助银十六两。</p> <p class="ql-block"> 萧屋村宣统元年(1909年),率先在兴国城内世德祠成立兴国县私立赤墈小学堂(现潋江小学)。实行助学奖学办法,决定每年提取稻谷一百五十石作学堂常年经费。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三年,因时局影响学堂停办。民国二十四年下期,赤墈小学校在萧屋村竹翁堂复课,民国二十七年迁回城内世德祠。复课时义学和祠产谷仅有一百余石,遵照祖训以教育子弟为先,全部拨给学校使用,并以学产名义报县政府备案,使用一直至1950年,赤墈小学校合并于兴国县示范小学。</p> <p class="ql-block">赤墈小学开办以来,推举族中硕彦之士任职,任校长的先后有以贯(一予)、以儒、薪传、菲全、以苑、正清、乾元、以璋等,由教务主任协助校长处理校务,总务主任处理庶务;任教员的先后有以佐、以仪、以伟、正桐、正珊、正亨、正根、正铎、志静夫妇、兆元、藻全、德全、有元、正韡、资元等数十余人。学校开办之初有学生三十余人,以招收族中子弟入学为主,属家学形式。以后逐年发展,人数不断增加,至抗日战争时期,为照顾外籍难民子弟入学,采取开门办学,扩大招收外姓及外籍子弟入学,学生最多时达三四百人,较开办时增加十余倍。并酌收少量书杂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制和方法:民国初期,初等小学四年,高等小学三年。入学年龄前者七至十岁,后者十一至十三岁。民国十年,改七年制为六年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一直沿袭至1950年学校合并。</p><p class="ql-block">教学方法:办学堂开始,由原来的个别教学法改变为课堂班级教学法。课堂教学以灌输为主,沿用至民国三十八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教学内容:学堂开办之初,初年级设修身、格致、选读中国文学中的《古文辞类纂》等,读经讲经、历史、地理及乡土教材;高年级除上述课程外,增加图画和体操。民国四年(1915年),教学内容改为初年级设国文、算术、地理、历史、体操、国画、修身七科;高年级在上述基础上增加读经、格致、博物、理化共十一科。民国十三年,改修身课为公民课,改博物课为自然课。民国二十六年增设常识、音乐、劳作课。</p> <p class="ql-block">赤墈小学开办以来,历经四十个春秋,其中除因社会变革停办五年外,实际教学三十五年,通过奖学助学之举,对外姓、外族和本族子弟的培养尽到了自已的责任,对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大作用,使族中子弟学习蔚然成风,人人以学习为荣,读书学生身价倍增,涌现出大批品学兼优之士,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一批批有用之材,为人类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有民国时期的将校官员,有苏维埃时期的领导干部和著名烈士,有建国以后的萧华上将以及科教文经卫各条战线的先进人士,赤墈小学的功绩永垂后世,祖先奖学助学的家风和精神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2019年,恢复时隔七十年的助学奖学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