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王宏伟,现任云南省大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市书画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书画院大理分院副院长,西部兰亭诗书画院大理分院副院长。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大理州美术家协会会员。40多年来专攻画竹,数十年来从临摹入手,拜师学艺,不追时尚,不求闻达,以其深厚的功力,学古而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4年参加首届全国画竹名家邀请展,及2025年第二届全国画竹名家邀请展。</strong></h3></br><h3> <h3><strong>竹影墨韵见初心——评画家王宏伟的四十年艺术坚守</strong></h3></br><h3> (文/王世军)</h3></br><h3>在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谱系中,竹始终是承载君子品格的经典意象。大理画家王宏伟以四十载光阴专攻画竹,在临摹古法与师法自然的深耕中,走出了一条“不追时尚,不求闻达”的艺术之路。从大理市美协副主席到省美协会员,多重身份的加持背后,是他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摆渡的执着,其作品在全国画竹名家邀请展中的亮相,更印证了这份坚守的艺术价值。</h3></br><h3> <h3>王宏伟的艺术根基,筑于“师古而不泥古”的扎实积淀。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他始终以临摹为阶,从历代画竹名家的笔墨中汲取养分。他深谙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哲学,先于传统法度中锤炼技法:以篆籀笔法勾勒竹枝,圆劲如铁尽显骨力;用飞白技法点染竹叶,飘逸灵动中藏墨色层次,将“墨分五色”的精髓融于笔端。不同于当下急于求成的浮躁风气,他沉心拜师学艺,在对古法的反复研习中,既规避了流于表面的程式化描摹,又摆脱了“骨多肉少”的技法局限,为自我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根基。</h3></br><h3> <h3>自然与心象的交融,赋予王宏伟的竹画独特的精神内核。他始终以观察自然为创作根基,将大理的风露晴雨融入笔墨——笔下修竹或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或在晨雾里挺劲孤直,每一片竹叶的翻卷、每一节竹干的纹理,都源于对自然物象的精准捕捉。更难得的是,他并未止步于形似再现,而是经内心熔炼升华,让竹成为人格的投射:瘦竹嶙峋如铁,暗合“未出土时先有节”的士人操守;繁枝交错相依,彰显抱朴守真的品格。这种将物象转化为精神图腾的创作,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题材表达,直抵文人画“以物喻志”的核心要义。</h3></br><h3> <h3>在传承中创新,是王宏伟竹画的鲜明特质。他善用散点式构图,让竹枝疏密有致、虚实相映,于繁乱中见章法,于空灵中藏意境。画面中点缀的麻雀、茶具等元素,更成为点睛之笔——《竹雀图》中独立梢头的雀鸟,既暗合传统寓意,又注入生活气息,消解了古典竹画的孤寂感。他更突破水墨藩篱,以朱砂点染梅花与墨竹形成冷暖碰撞,用工笔青花瓶与写意修竹构成古今对话,甚至在光影处理中融入西方印象派的朦胧质感,在跨文化审美中拓展了文人画的视觉张力。</h3></br><h3> <h3>从大理的画室到全国画竹名家邀请展的殿堂,王宏伟的艺术之路,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不逐潮流、不慕虚名,以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竹画这一传统题材中开辟出新的境界。其作品里,有古法传承的笔墨筋骨,有大理山水的自然灵韵,更有当代文人的精神坚守。正如他笔下的修竹,扎根传统土壤,沐浴时代新风,在墨色氤氲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叙事,也为当代文人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珍贵范式。 </h3></br><h3> <h3>赠画竹名家王宏伟</h3></br><h3>大理风前四十春,墨竹专擅守清真。</h3></br><h3>摹古得法师心印,避俗忘名见性真。</h3></br><h3>劲节凌云凝笔力,疏梢带雨见精神。</h3></br><h3>两度名展传清誉,不负寒窗写竹人。</h3></br><h3>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