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提及内蒙古,脑海中便会自动铺展开一幅壮阔画卷——无垠草原如绿毯般漫过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似银带缠绕其间,静谧的湖泊倒映着澄澈蓝天,那片能延伸到天边的绿意,藏着每个国人心中对自由与辽阔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06年9月下旬,我曾与朋友踏足这片土地,却因草原已进入深秋时节,错失了绿色草原最壮美的模样,只留下一丝遗憾。如今,我们的“大东北秋日自驾”之旅终于再度叩响内蒙古的大门,这一次,我们特意预留了超过10天的时间,只为沉浸式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苍茫与豪迈,弥补当年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D06(8月19日):乌兰察布 → 乌兰哈达火山景区 → 二连浩特(352公里,约4小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晨8点45分,阳光刚为乌兰察布镀上一层柔和的金光,我们便驱车前往乌兰察布博物馆。若想读懂一座城,必先探寻它的过往,而这座博物馆,正是打开这片土地“前世今生”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常听人说“北京往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短短一句话,道尽了它的地理位置。北京、张家口、乌兰察布、呼和浩特与包头,仿佛一条天然的东西“走廊”,串联起草原与中原。地处内蒙古中部的乌兰察布,又恰好卡在燕山山脉与阴山山脉的交汇处,山北,是游牧民族纵马驰骋的天地,处处是草原文化的奔放;山南,是农耕文明孕育的沃土,还夹杂着商贸往来的烟火气,两种文化在此共生,酿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车子穿梭在乌兰察布市区,最先让人惊喜的是街道的开阔——没有拥挤的局促感,路面整洁干净,两旁的绿树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走在其中,连心情都变得舒展。我们现在所处的主城区,以前叫“集宁”,曾是县、市,如今成了乌兰察布的一个区。这座城的历史能追溯到金代,如今古城遗址仍在,规模宏大,站在遗址旁,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集宁”这个名字也颇有深意,取“集市安宁”之意。古时候,这里是蒙古草原与中原进行商贸交易的核心市场,牧民带着皮毛、牲畜而来,中原商人带着丝绸、茶叶而至,市集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同时,它也是战略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处,“集市”的热闹与“战略”的厚重,在这座城里交织了千百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乌兰察布博物馆坐落在集宁区格根西街10号,位置十分优越——南边与乌兰察布体育场隔路相望,西边紧邻乌兰察布体育馆,交通便利,周围环境也格外优美,绿树环绕,草坪整洁,光是站在馆外,就让人有了走进历史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馆内的基本陈列分布在三个展厅,以“多元、融合、升华、辐射”为主题,分“文明星火”“民族熔炉”“帝国腹里”“塞外手足”四大部分,细分为13个单元,近4000件藏品静静陈列其中,从远古到中华民国时期,一步步揭开乌兰察布大地的历史面纱,让人读懂它的悠久渊源与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让人惊艳的是部分展厅的地板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地面下,是铺满整个展厅的沙盘与古地图,灯光透过玻璃折射下来,光影交错间,脚下仿佛就是流淌的历史长河,每走一步,都像是在与过往对话,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远比单纯看展品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馆中的几大“镇馆之宝”,更是让人驻足良久,舍不得移开目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战国末期・虎衔鹰金饰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金饰牌长15.5厘米、宽10厘米,用纯金打造而成,拿在手里(当然只能隔着展柜看)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饰牌上的图案更是生动逼真——一只猛虎正衔着一只雄鹰,虎身的纹路与鹰羽的细节都刻画得极为精细,还装饰着叶状纹与心纹。仔细观察便会发现,纹饰明显受中原文化影响,线条细腻,而整体造型却保留了匈奴文化的粗犷风格,刚柔并济。饰牌上还镶嵌着绿松石与料石,色彩搭配和谐,作为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金饰牌之一,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充分彰显了古代北方民族的审美与工艺水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金・“真容无鉴”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面铜镜看似朴素,却藏着不少谜团。镜面平整光滑,上面刻有“真容无鉴”四字铭文,具体含义至今仍待考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铜镜的制作十分精良,即便历经岁月,依旧能看出当年的光泽,体现了金代铜器制作的高超技艺。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它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人们的审美趣味——镜背的纹饰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繁复装饰,或许其中还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寓意,值得研究者深入探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清乾隆・乌兰察布盟盟长之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官印虽不大,却是清代蒙古盟旗制度的重要物证。印面的文字与形制严格遵循清代官印的规制,一笔一划都透着庄重,体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有效管辖。印章的材质十分考究,铸造工艺也极为精湛,没有丝毫的粗糙感。透过这方官印,我们能清晰地窥见清代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体系,想象当年盟长手持官印处理事务的场景,感受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春秋・“耳铸公剑”铭文青铜剑:出土于和林格尔县,剑身虽历经两千余年,上面的铭文却依旧清晰可辨。剑主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他在流亡狄国期间,曾用这把剑祭祀先祖。剑身的形制与纹饰格外特别——既有中原青铜剑的规整典雅,又融入了草原文化的豪放,堪称研究春秋时期南北文化交流的关键实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辽・契丹贵妇干尸:出土于察哈尔右翼前旗豪欠营村湾子山六号墓,在没有特殊保存环境的情况下,历经900余年,皮肤竟然还保持着一定的弹性,仿佛只是陷入了沉睡。女尸头戴鎏金面具,身上穿着铜丝网络,完整呈现了辽代契丹贵族“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独特葬俗。这种葬制背后,藏着契丹人对来世的信仰,他们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保护逝者的躯体,让其在另一个世界依旧能保持尊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这几大镇馆之宝,馆内的元代瓷器窖藏也让人眼前一亮——青花高足杯的釉色浓艳,图案精美;青白釉瓷佛像的造型端庄,细节刻画细腻,这些瓷器都出自集宁路古城遗址,不仅展现了元代高超的工艺水平,也让人看到了当时商贸交流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石器时期的陶制品与动物化石同样引人注目:朴素的陶罐上还留着先民们手指的印记,动物化石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能让人穿越回远古时期,看到先民们制作陶器、与动物共处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各种金银和珊瑚宝石制品,它们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华丽夺目,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爱不释手。尤其是黄金,因其耐久性与永恒价值,在馆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得不说,黄金的魅力实在令人难以抗拒——它的稳定性极佳,即便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依旧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这一点,远比钻石的短暂闪耀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游览过程中不难发现,银饰会因氧化而慢慢变黑,失去往日的光泽;宝石有时也会因碰撞而破裂,留下无法修复的痕迹;唯有黄金,即便遭受挤压变形,也能轻松修复,在高温烈火中更能凸显其本色,难怪古人会对黄金如此青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整体上,展厅里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有距今上亿年的古生物化石,它们沉默地躺在展柜里,却能让人想象出远古时期这里的生态模样;有反映人类文明星火的新石器时代遗物,粗糙的石器、朴素的陶器,藏着先民们对生活的探索;有见证历代北方草原部族繁衍兴替的生产生活用具,还有锈迹斑斑却依旧能看出当年气势的长城边塞文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这里,仿佛能看到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牧、在边塞上征战的场景,每一件藏品,都镌刻着乌兰察布地域文化的鲜明烙印,诉说着属于这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博物馆出来时,恰好雨过天晴,阳光冲破云层,洒在大地上,空气格外清新,还带着一丝泥土的芬芳。这样好的天气,怎能浪费?我们临时决定增加乌兰哈达火山的游览行程,沿着G208行驶一段后,从南门自驾进入景区。景区很人性化,游客既可以开车进入,也可以选择坐景区的摆渡车,方便不同需求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乌兰哈达”在蒙古语里是“红色的山”的意思,这里因火山喷发,形成了完整的火山口山丘,山体多呈棕红色或黑色,远远望去,像是大地披上了一件色彩浓郁的外衣,“红色的山”这个名字,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进入景区,视线便被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火山包吸引——整个乌兰哈达火山群共有三十多座火山,其中一眼就能看到的有七八座,被开放成旅游点的有四五座。它们或高或低,或完整或残缺,静静地矗立在草原上,仿佛在诉说着千万年前的火山喷发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先抵达了八号火山,刚到停车场就发现这里车流量很大,找个停车位都不容易。好不容易停好车,走近火山才发现,游客们都在徒步往山顶爬。八号火山也叫南尖山,山形是一个规整的锥体,站在山脚下抬头望去,能清晰地看到火山口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想象一下,千万年前,这座火山喷发时,岩浆喷涌而出,火山灰弥漫天空,那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我们向当地工作人员打听了一下上下山的时间,考虑到后面还有行程,只好遗憾地放弃,驱车直接前往六号火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六号火山也叫南炼丹炉火山,刚看到它时,就觉得格外“诡异”——棕黑色的山体完全裸露在外,上面寸草不生,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仿佛火山刚喷发完毕,还带着灼热的温度。后来才知道,这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以前火山无人管理时,被过度挖矿破坏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令人惋惜的是,像这样被挖矿破坏的火山还有好几座,虽然对火山地貌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却也意外形成了独特的景致——裸露的黑色山体、凹凸不平的地表,让人仿佛降落到了火星地面,这里也因此获得了“地球上最像火星地貌”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少游客为了契合这种“火星感”,特意穿上了宇航服拍照,其中以儿童居多,也有一些追求新奇的年轻人。听说节假日生意火爆时,景区里到处都是“宇航员”,被网友戏称是世界上“宇航员”最多的地方,想想那个场景,就觉得格外有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山体周围被挖成了深坑,游客无法登上山顶,只能绕着火山行走。景区为了方便游客,沿着六号火山铺了一圈枕木,走在上面,既能安全地欣赏火山风貌,又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它的奇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沿着枕木绕着火山走了一圈,一边欣赏着眼前的“火星地貌”,一边远眺不远处的草原风光——绿色的草原与黑色的火山形成鲜明对比,刚柔并济,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目光远眺时,我们看到了不远处的五号火山,那是一座没有被挖过的完整火山,它曾在2015年12月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火山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和八号火山一样,五号火山也供游客徒步登山观景,不过山上只有土路,没有修建栈道,爬起来会稍微费力一些,但能更真切地感受火山的原始风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六号火山停车场出来后,我们遇到了大堵车——景区里的道路是单行道,车辆只能缓慢行驶,一眼望不到头的车流让人心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考虑到时间有限,我们只能放弃近距离欣赏五、四、三号火山的计划,只能隔着车窗远远看上几眼。其中三号火山是一座被挖了一半的火山,但景区修建了步道,游客可以沿着步道登顶,虽然不及五号火山完整,却也有独特的残缺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乌兰哈达火山群时,每个人都感慨万千。站在这片土地上,仿佛穿越了千万年的时光——眼前仿佛浮现出火山喷发时满天火光的壮观景象,看到动物们惊慌失措四散奔跑的模样,也看到古人面对火山时惊恐万分、跪地敬拜的场景。据专家介绍,这里最晚的一次火山喷发就在5000年前,那个时候,草原上一定已经有先民在游荡,他们或许也曾像我们一样,站在火山脚下,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让人除了敬畏,还是敬畏。在亿万年的沧海桑田变迁中,人类不过是短暂的旁观者,而非改变者,更不该狂妄地认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造物主。面对这片历经千万年依旧震撼的火山地貌,所有的浮躁与骄傲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历史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乌兰哈达火山景区北门出来后,我们继续沿着G208行驶,路边看到朱日和镇的标志,想着也许下一次可以到这个著名的训练基地所在小镇去看一看。下午17点05分,在乌兰哈达收费站驶入G55二广高速。或许是因为地处偏远,高速上的车辆格外稀少,连为数不多的服务区,大部分功能都处于关闭状态,偶尔遇到一个开放的,也只有简单的卫生间可供使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终于抵达了二连浩特收费站,却没想到遇到了小插曲——收费系统出现故障,我们只能停车等待工作人员修理。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机会在高速收费站附近下车溜达了一圈,呼吸一下草原傍晚的空气,看看远处的落日余晖,虽然耽搁了近15分钟,却也多了一段意外的小体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终于抵达二连浩特市区,我们入住了位于锡林街上的酒店,放下行李后,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询问当地人后,我们来到了附近一家口碑不错的白大馅饼店,点了老大同过油肉、金针菇果仁菠菜和牛肉芹菜馅饼作为晚餐。过油肉鲜嫩多汁,裹着浓郁的酱汁,一口下去满是肉香;金针菇果仁菠菜清爽可口,解腻又开胃;牛肉芹菜馅饼更是皮薄馅足,咬一口,滚烫的汤汁在嘴里爆开,牛肉的鲜香与芹菜的清爽完美融合,让人吃得直呼满足。一天的疲惫,在这顿美味的晚餐中,渐渐消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