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早上,买菜路过大运河时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 照片:市民在健身练太极!</p> <p class="ql-block"> 对岸,一点红只露半!</p> <p class="ql-block"> 对岸一点红~男士在按摩脸部!</p> <p class="ql-block"> 长道上 练太极!</p> <p class="ql-block"> 对岸,夹城巷仿城墙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长板巷桥。</p> <p class="ql-block"> 市民正在练功,练武术!</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上的交通i游轮。</p> <p class="ql-block"> 游船开过后的波浪。</p> <p class="ql-block"> 又一游船开过!</p> <p class="ql-block"> 方块型波浪。</p> <p class="ql-block"> 又是林中一抹红!</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点红!</p> <p class="ql-block"> 下午气温仍在30.7℃!仍需开空调!</p> <p class="ql-block"> 阳光仍照耀(10月17日下午3:55)</p> <p class="ql-block"> 傍晚5点10分,太阳还亮堂堂。</p> <p class="ql-block"> 是傍晚5:33分,还有红云,晚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全球气候背景下的关联分析]</p><p class="ql-block"> 1. 2025年全球气候的整体特征</p><p class="ql-block">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发布的报告指出,2025-2029年全球气温预计保持在或接近历史高位,至少有一年超过2024年成为最暖年份的概率达80%,五年平均升温超过1.5℃的可能性为70% 。这一趋势与杭州当日气温偏高存在间接关联,因为全球变暖会通过大气环流异常影响区域气候,例如增强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性,导致热浪事件频率增加。</p><p class="ql-block"> 2. 极端天气事件的全球联动性</p><p class="ql-block">2025年全球多地已出现显著气候异常:</p><p class="ql-block"> - 亚洲季风区:印度、巴基斯坦遭遇毁灭性洪水,尼泊尔发生5起冰湖溃决灾害,中国南方7月暴雨引发山洪 。</p><p class="ql-block"> - 美洲地区: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千年一遇短时强降雨,亚马逊雨林因干旱面临碳汇功能崩溃风险 。</p><p class="ql-block"> - 欧洲与非洲:地中海沿岸干旱导致西班牙橄榄油产量腰斩,非洲萨赫勒地区6800万人陷入粮食危机 。</p><p class="ql-block"> 这些事件表明,全球气候系统已进入高风险状态,极端天气的强度和频率显著上升,杭州的高温可视为这一趋势的局部表现。</p><p class="ql-block"> 3.气候灾难的科学界定与现实差距</p><p class="ql-block"> 1).气候灾难的阈值与现状</p><p class="ql-block"> 科学界通常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上升2℃以上视为“灾难性气候”的临界点,而当前升温水平约为1.2-1.5℃。尽管2025年可能成为首个突破1.5℃的年份 ,但尚未达到普遍认可的灾难阈值。此外,气候灾难需通过长期趋势(如20年以上的持续异常)来界定,而杭州当日气温属于短期天气现象,二者不可直接等同。</p><p class="ql-block"> 2).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的叠加效应</p><p class="ql-block">杭州的高温既受到全球变暖的长期驱动,也与2025年秋冬季可能形成的“双重拉尼娜”现象有关。拉尼娜通过改变大气环流模式,可能导致东亚地区出现“南冷北暖”的异常格局,杭州恰好处在冷暖空气交汇的过渡带,容易出现气温波动 。这种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的叠加,使得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p><p class="ql-block"> 4.应对策略与未来展望</p><p class="ql-block"> 1). 短期适应与长期减排的平衡</p><p class="ql-block">杭州当日气温虽未达到灾害级别,但需警惕极端天气常态化带来的风险。例如,通过优化城市热岛效应缓解措施(如增加绿地、推广白色屋顶)提升社区韧性,同时加强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应急响应能力。从全球层面看,《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将升温控制在1.5℃以内,而当前减排力度仍需提升3倍才能实现目标。</p><p class="ql-block"> 2). 临界点风险的警示</p><p class="ql-block">科学家已识别出15个地球系统临界元素,包括格陵兰冰盖消融、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崩溃等,其中部分可能在1.5℃温升下被触发。例如,AMOC若在本世纪崩溃,将导致欧洲气候剧变,并引发全球海平面上升数米。杭州的高温虽非直接后果,但提醒我们必须加速减排以避免跨越这些阈值。</p><p class="ql-block"> 结论</p><p class="ql-block"> 杭州2025年10月17日的30℃气温是全球变暖背景下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气候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尽管尚未达到“灾难性气候”的标准,但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已表明,人类正站在气候危机的十字路口。未来需通过科学监测、国际协作和系统性变革,在适应现有变化的同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避免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