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5年5月17日,我们来到了临汾市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景区。这个景区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民祭圣地,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山西大槐树移民发生于元末明初(1368-1417年),是明朝政府为恢复中原经济、均衡人口分布而组织的官方移民活动。元末明初,中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因长期战乱、天灾和瘟疫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比之下,山西,尤其晋南因地形险要、风调雨顺,成为避难所,人口激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推行“垦荒屯田”政策,将山西过剩人口迁至中原、华北等荒芜地区。</p> <p class="ql-block">移民始于洪武二年(1369年),持续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共18次,涉及百万人口,覆盖18个省市。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作为官方移民局,负责登记、发放“凭照川资”,并强制迁移。这就是"山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p> <p class="ql-block">首先进了入眼帘的是一面刻着大大的"根"字的影壁墙。全国从这里迁走多达百万人口,前后进了行了18次移民,所以移民的后代们分布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经常要回到这里祭祖寻根。这里是深深地扎在他们心中的"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雕塑。是朝堂决议,讲的是君臣决议将山西人口向外迁移。因山西在元末时相对社会稳定,农耕技术发达,大量人口涌向这里,其他地方则被战乱破坏得赤地千里,统治者想把这里的人口进行迁移,一方面缓解全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一方面也可以将这里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中原各地。</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是当时官员们办理人口迁移手续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这组雕塑反映的是洪洞大槐树作为移民集散地,官府为防移民逃跑,将百姓双手反绑并用长绳串联押解。可以想象,每个人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官方只能强制迁移,造成百姓家庭破碎,背景离乡的结果。人们被长绳串联押解,上厕所要解开绳子,誊出手来,所以后来就把上厕所称为"解手"。</p> <p class="ql-block">这是“移民浮雕图”,位于景区“移民古迹区”,由青铜铸造,长23.68米、高4.48米,采用书画长卷形式展现。分"移民之始","移民惜别"和"移民迁移"三个部分叙述当时大迁移中百姓的悲惨境地。</p> <p class="ql-block">这悬浮雕第一部分,移民之始。</p> <p class="ql-block">这是浮雕的第二部分"移民惜别"。</p> 这是第三部分,移民迁移。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当时大槐树的遗址。当时的大槐树早已不存在,人们做了这个碑在原址,后来又做了个假的大槐树,表达人们对家乡的记念之情。</p> 据说这是后来做的假树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代大槐树:由第一代古槐根部自然滋生,树龄超过400年,直径2.6米,现存主干直径较大。</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三代大槐树:由第二代同根处萌发,树龄近百年,树高18米,冠幅直径逾25米,与第二代形成“三代同根”的特殊生态景观。 </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个牌楼,里面就是中华祭祖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祭祖堂,堂内供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被誉为“天下民祭第一堂”。是每个移民后代的心之所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门楼</p> <p class="ql-block">门楼上有首七律是</p><p class="ql-block">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p><p class="ql-block">莫道渊源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p><p class="ql-block">幽燕豫鲁并滁和,异派同源认未讹。</p><p class="ql-block">故老相传谈轶事,问君足趾果如何。 </p> 这是迁移记事碑 <p class="ql-block">傍晚,我们来到了平遥古城,这是我们的住宿地,一个小院子,上下两层,古香古色,设施也挺好。</p> <p class="ql-block">在附近路上看一看,夜景挺美的。</p> <p class="ql-block">一群清朝服装的大妈在马路上拍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屋里的小炕上,很有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们明天开始参观平遥古城。</p><p class="ql-block"> 2025.5.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