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教室,我站在讲台前,看着七3班的课桌上一张张摊开的手抄报,心里泛起一阵暖意。这些孩子们用彩笔、铅痕与稚嫩却真挚的文字,把一本《朝花夕拾》读出了温度。他们不只是在完成作业,更像是在与鲁迅先生隔空对话,把百年前的“旧事重提”,变成了自己笔下的“新思再拾”。</p> <p class="ql-block">翻看这些作品,我仿佛走进了一场小型的文学展览。有孩子工整地梳理出《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脉络,从《狗·猫·鼠》到《范爱农》,像在绘制一张通往鲁迅童年的地图;也有同学用红笔圈出“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这样的句子,旁边还批注:“这句话像一杯凉茶,喝下去心里就静了。”最让我动容的是他们对人物的理解——长妈妈不再是书里那个“切切察察”的保姆,而是被画成一个蹲在灶台边给小鲁迅讲故事的温暖身影;藤野先生的画像旁写着:“他不歧视中国人,这在那时,多难得啊。”这些文字背后,是少年们第一次真正“看见”了文字中的人。</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办公室安静,我坐在桌前细细翻阅。一张手抄报上,中央写着大大的“朝花夕拾”,四周手绘了野草、蟋蟀、老屋檐角,仿佛百草园的虫鸣都从纸上爬了出来。另一个孩子的作品里,鲁迅被画成一个穿长衫的少年,站在绍兴的石桥上回望,桥下流水写着“回忆如河”。他们用画笔还原的不只是场景,更是那种“朝花”可拾、“夕”时可忆的怅然与温柔。</p> <p class="ql-block">色彩的运用也让我惊喜。有的孩子大胆用明黄与深蓝碰撞,像把鲁迅笔下的讽刺与温情同时摊开在阳光下;另一张则是全幅黑白,用铅笔线条勾勒出老式书桌、煤油灯和一本摊开的《朝花夕拾》,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纸短情长的年代。这种对风格的自觉选择,远超我预期——他们不仅读懂了内容,还试图用视觉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课间,几个学生围在公告栏前,指着自己的作品嘻嘻哈哈。我听见一个男孩说:“我把鲁迅画成Q版的,他坐在书堆上看蚂蚁打架,旁边写着‘小时候的乐趣,现在想想都好笑’。”另一个女孩接过话:“我用了毛笔字写标题,我爸帮我磨的墨,说这样才有‘魂’。”我笑着走过去,心里明白,这场手抄报活动早已超越了“作业”的范畴——它让文学从课本里走出来,落进孩子们的生活褶皱里。</p> <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一张,是用对话框串联起整篇内容的。鲁迅站在中央,周围飘着一个个气泡:“我讨厌猫,因为它欺负弱者”“我在仙台学医,但更想医治人心”“范爱农死了,我很难过”……像是他亲自在讲述。这种漫画式的表达,让沉重的历史变得轻盈,却丝毫不减其分量。孩子们找到了属于他们这一代的讲述方式,既尊重原著,又敢于创新。</p> <p class="ql-block">还有人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写成书法,贴在手抄报一角,旁边画了一头低头耕地的牛,牛背上驮着一本《朝花夕拾》。我盯着看了许久——这不正是我们希望他们继承的精神吗?批判的锋芒与温情的担当,从来不是对立的。</p> <p class="ql-block">放学铃响了,教室渐渐空了,但那些手抄报还静静躺在桌上,像一群不肯离去的思想者。我轻轻收起一叠作品,准备带回家再细细品味。这些纸张或许会泛黄,但孩子们在创作时眼里的光,却会一直亮着。</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坐在灯下写教学笔记。窗外夜色沉沉,屋内一盏台灯照亮案头。我忽然想起今天一个孩子在手抄报结尾写的话:“读《朝花夕拾》,像在翻一本别人的老相册,却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是啊,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不就是因为它能穿越时空,在一代又一代少年心中,开出新的花吗?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轻轻递上一支笔,一张纸,然后说一句:“来,你也来拾一朵朝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