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听闻“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的皇城相府是康熙皇帝老师陈廷敬的故居。还听闻:“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座宅子,更是一部厚重的明清家族史。”趁着“太行深处吹来的风”,今天来到这里,渴望翻开皇城相府的历史长卷,感受皇城相府的书墨芬香,解码皇城相府的岁月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 大气磅礴的皇城相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大早排队等候,我成为第一批走进皇城相府的游客。翻开导览图,发现这座古堡式的府邸,并非孤立的城楼,而是融官宅、民居、城墙于一体的古代官宦家居建筑群。它的体量很大,大到能抵九个乔家大院,且院落之间错综复杂,机关暗藏,若一个人独自转悠,怕是很快就会迷失方向,于是当机立断请了导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导览线路,御书楼首先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座三层的楼阁,通体砖雕,檐角飞翘,正中央沉甸甸的横卧着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午亭山村”石碑,两旁还题有“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驻足凝视,此碑字迹遒劲,对联寓意深刻——这是陈家第九代传人陈廷敬以“文渊阁大学士”的身份,伴君数十载、清廉一生换来的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上,康熙皇帝极少为个人题字,况且这是康熙此生最后一幅题字,因此更显弥足珍贵,被奉为皇城相府三大国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穿过皇城相府镶有“中道庄”匾额的城堡式高墙时,我注意观察到城墙大门罕见地镶有门钉,且有七七四十九颗,这在山西大院中应属个例。因为门钉显示地位,在古代唯有皇亲贵族才有资格享有。而“中道庄”的大门镶有门钉,说明皇城相府的规格已然超过普通官宅,直接体现了陈家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皇城相府有大小旌表牌坊两座,其中小牌坊称“圣旨”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两柱一楼,上面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父辈所取得的功名和授予的官职。大牌坊四柱三门样式,上刻醒目的“冢宰总宪”匾额,中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分列两旁,下有陈氏祖先后辈的历史功名,凸显了一家“九进士、六翰林”的荣耀,堪称“科举家族的光荣榜”,是皇城相府标志性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两座旌表坊前流连端详,眼前的青石雕栏勾连岁月,庄重的“圣旨”二字在阳光下肃穆庄严。旌表坊分明在告诉后人,它并非冰冷的石筑,而是陈氏家族以“孝”立身、以“忠”报国的人生注脚。它映着寒窗苦读的灯火,刻着清廉为官的风骨,也凝聚着一个家族对传统美德数百年的践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学士第即“总宪府”位于皇城相府的核心区域,这处院落是陈廷敬的居所。在我看来,它没有想象中官宅的奢华,而是处处透着“俭”与“雅”的韵味。正房的书桌依旧摆放着笔墨纸砚,墙上挂着“清慎勤”三字著名的家训,木质门窗上的雕花不是龙凤,而是梅兰竹菊与耕读图案。导游说,陈廷敬任官五十余年,始终“居官清廉,家境贫寒”,甚至晚年还需靠俸禄补贴家用。看着眼前朴素的陈设,我禁不住感慨万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山楼是皇城相府最高最坚固的建筑,曾抵御流寇的进犯,救村民于危难之中。它高达37米,居高临下,在整个相府中鹤立鸡群,是皇城相府三大国宝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跨入河山楼,我惊叹于它那“商住防”一体的设计:底层储粮、中层住人、顶层瞭望,连窗户都设计成外窄内宽的射击孔,甚至地下还有通往后山的暗道,真正把生存需求与防御功能做到了极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抚摸着厚厚的砖墙,如同触摸到了数百年前陈氏族人在此躲避战乱的紧张与安稳,这种“以建筑护家族”的厚重感,远比单纯看风景更让人印象深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着窄巷继续向北,眼前出现了高大的城墙与垛口。登上城墙极目远眺,只见城墙蜿蜒数里,将整个村落环抱其中,敌楼、瓮城、藏兵洞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小型的军事要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触摸着城墙上的箭孔,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明末清初陈氏家族带领乡亲奋勇抵御流寇的呐喊与厮杀声——原来这座古堡不只是文人的书斋,更是乱世中“保家卫国”的屏障,刚柔并济,才是它真正的底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外城,最让我动容的是处在角旮旯里的世德院。这处院落是陈家的祖宅,陈廷敬的出生地,也是陈氏家族的发祥地,但却比大学士第简陋得多,依旧是土坯墙、灰瓦顶,院内陈列着旧时的纺车、犁耙等农具。导游说,陈家早年只是普通农户,靠“耕读传家”一步步走出大山,最终成为“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的望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小院中央,我抬头仰望透过老槐树枝叶洒下来的阳光,豁然明白——原来从世德院到大学士第,代表了陈氏家族历经了从“耕”到“读”,再到“忠君报国”的奋斗历史。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自强不息、崇文重德”的精神,这恰与我们今天关于“家风传承”“奋斗圆梦”的追求,有着跨越三百年的共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来到了树德院,导游略带神秘地告诉我,这里有皇城相府首屈一指的国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穿过回廊,树德院的木门缓缓开启,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定神细看,原来这里珍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字典和工具书,清晰展示了中国文字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脉络。其中最有份量的是皇城相府三大国宝之首的《康熙字典》(初刻本),这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武英殿刻本,其历史地位在于它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官修字典,由康熙皇帝下令编修并亲笔作序;其珍贵程度在于存世量稀少,全世界仅有北京、台北和皇城相府各存一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站在展示《康熙字典》初刻本的玻璃柜前定睛细看,许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走出树德院时,高悬的牌匾醒目地告诉参观者,这里是“中华字典博物馆”,而这座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院落则用无声的语言向来访者诉说着主人编撰《康熙字典》的艰辛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皇城相府有很多可看之处。譬如至今无人敢住,曾是康熙南巡中两次看望自己的老师住过的房间;有着精致的麒麟砖雕的影壁墙,其中的寓意十分深远;有“平步青云”台阶,其特殊在于从下往上走步步登高,从上往下看却不见了台阶;还有陈氏女眷居住、游览的小姐院和西花园以及祭祀祖先的陈氏宗祠、介绍陈敬廷生平的纪念馆等,每一处都有其独到的特色。我深深感受到,每看一处建筑,就像是踏在三百年前的时光里,每听一段往事,都像是在与陈氏祖辈隔空对话,其收获远不止眼前的景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皇城相府有16座院落共640多间房屋,其外围由高达12米的城墙和7座城门构筑起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这种融防御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官宅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别具一格,较为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徜徉在硕大的皇城相府中,穿梭于青砖灰瓦的院落间,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三百年前这座官宅建筑的气派与精致。那些用诗书绘就的历史、用琴瑟传出的文化,以及许许多多藏在立柱下、窗棂间的精彩故事,这一切都让我心旌荡漾、不能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午时分,皇城相府的参观结束了。走出相府大门时,我下意识地回望,那古堡的轮廓在艳阳下竟是如此庄重。我深深体会到,皇城相府之行不仅是一次风景游览,更像是一场精神洗礼:从内城里的“文”到外城边的“武”,从御书楼的“廉”到大学士第的“雅”,再到世德院的“勤”,皇城相府在大家的心目中早已变为一代代中国人奋发向上精神的缩影。或许这就是它天天人流如织的原因——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家国”“家风”“奋斗”的敬畏与追求,永远不会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0月15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中部分照片来自网络,谨向摄影师表示诚挚的谢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