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每生产100件工业产品,就有45件是中国造的。<br> <b>有媒体抛出了一个很震撼的观点:后发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正在被彻底堵死。</b>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后发国家要实现工业化最核心最初始的要素是廉价劳动力。哪个国家的工人工资低、肯干活,工厂就会搬到哪里去,当然要找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 但今天,这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模式正在被中国彻底颠覆。当西方的经济学者还在讨论中国当前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是否能继续维持其工业霸权时,<b>中国已经悄然转向了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智造模式。</b>数据显示,中国使用了全球一半的工业机器人,人均工业机器人密度甚至是美国的两倍。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正在用机器替代人力,而且替代的速度和规模远超任何国家。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多工厂你都已经看不到人了,比如说某代工企业在珠海的工厂,200台工业机器人日夜不停地工作,每天可生产10万件精密零件。同样的产量如果用人工作业,需要2000名工人三班倒。<b>机器人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精度更高。更重要的是,这些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不需要休息,不会罢工,不会要求加薪。当机器比人做得更好、更快、更便宜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还有什么意义?</b>上半年孟加拉和印尼的一些纺织厂抱怨,尽管他们的工资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但仍然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为什么?因为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让劳动力成本变得不那么重要。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更深刻的变革在于工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工人是生产的直接执行者,他们操作机器组装零件包装产品。所以哪个国家劳动力便宜,工厂就搬到哪儿。而现在工人变成了机器的服务者,他们的工作是编程、维护、优化机器人系统,生产的核心不再是“人“,而是“机器+AI算法”。换句话说,<b>未来工厂最需要的不是廉价体力劳动者,而是懂机械、懂编程、懂数据的工程师和技术员,人是为机器服务的,而不是机器配合人。这种转变对正致力于工业化的后发国家来说是非常致命的,</b>一个普通工人培训几天就能上岗,但一个合格的工业机器人工程师需要数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理工科人才储备,每年有超过400万工程类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这些毕业生能编程、能调试机器人、能处理数据,直接支撑了中国智能制造的转型。相比之下越南每年工程类毕业生不到10万人,印尼不到20万,这种差距不是靠政策优惠或外资投入就能弥补的。 有人会问:其他国家不能也发展自动化吗?不能也走AI加智能制造的路线吗?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不可能,因为这条道路有两个基本前提:强大的芯片产业和充足的电力供应。<b>人工智能离不开各种高性能的先进芯片和维持基础运转的成熟芯片,而中国是除美国外,唯一一个能生产先进AI芯片的国家,其生产的AI芯片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上升。</b>而芯片产业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长期技术积累和完整产业链支持,连日本、欧盟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都玩不转,更何况后发国家了。 另外<b>AI和自动化工厂都是耗电大户。这靠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网系统,年发电量超过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b>被吹捧得神乎其神的越南经常面临电力短缺问题,去年夏季不得不轮流停电。印尼的电网覆盖率只有85%,许多工业区需要自备发电机。<b>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任何自动化、智能化的设想都是空谈。</b> 当我们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就能理解为什么说中国可能堵死了后发国家工业化的道路。<b>中国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产业优势,而是一个由基础材料产能+无限能源供应+智能自动化+AI融合创新组成的难以复制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如此复杂、如此庞大,以至于后来者几乎无法模仿。不是因为这些国家不努力,而是因为游戏规则已经改变。</b><div><br></div><div> 2025年10月17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