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思绪<span style="font-size:18px;">落在有些尘埃的家谱里,落在</span>先祖流离失所举家迁徙的队伍里,落在乾隆年间三世祖考李公讳太从滨州北镇村迁往临朐河南村的时空里。</p><p class="ql-block">是什么原因致使三世祖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南迁200里定居临朐的呢?</p> <p class="ql-block">翻阅清朝乾隆时期的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是,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三世祖的离境他乡。</p><p class="ql-block">那时正值“康乾盛世”,国家几无战争和起义,达到了清朝的鼎盛时期,但自然灾害却频繁发生,人们面对的主要是生产力的低下以及由此带来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滨州北镇村(今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北镇街道)隶属于武定府惠民县。想了解乾隆年间滨州的灾害情况,找不到相关资料,于是查阅了乾隆年间与北镇一河之隔的蒲台县县志(乾隆二十八年著)灾异篇。连绵不绝的灾情跃然纸上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乾隆八年大旱行人多热死;九年大旱;十年三月大风晝晦;十二年秋霈雨害稼大清河溢賑济;十六年六月河南陽武黄河决口至八月由運河入大清河㳽漫四溢沿河田廬盡没賑济;十七年蝗撲滅;二十八年夏飞蝗目西来七日不绝旋即殲除不害稼。”</p> <p class="ql-block">就是说乾隆八年(1743年)发生严重旱灾,有很多行路人因酷热而死;乾隆九年(1744年)发生严重旱灾;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间刮起大风,白天变得如同黑夜;乾隆十二年(1747年)秋季连降大雨,损害了庄稼,大清河泛滥。官府发放钱粮赈济灾民;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河南省阳武县(今原阳县)黄河决口。到了八月,洪水经由运河汇入大清河(黄河),导致河水弥漫四溢,沿岸的田地、房屋全部被淹没。官府发放钱粮赈济灾民; 乾隆十七年(1752年)发生蝗灾,蝗虫被扑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夏季,飞蝗从西面而来,持续了七天都没有断绝。但很快就被消灭,没有损害庄稼。</p> <p class="ql-block">位于黄河南岸的蒲台县灾害是如此的严重甚至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而位于黄河(大清河)北岸的北镇村,基于地理位置的相近性和《蒲台县志》的记载,可以说当时北镇的灾情与蒲台县一样严重,甚至可能更加惨烈。它们都是处在黄河洪泛区,危害最大的两次灾害(乾隆十二年和十六年)都是大清河泛滥引起的。黄河一旦决口泛滥,蒲台县“沿河田庐尽没”,那么对岸的北镇绝无可能幸免。 </p> <p class="ql-block">蒲台县志记载“飞蝗自西来”,北镇正好位于蒲台县的西面偏北。蝗虫迁徙的路径,非常有可能先经过北镇,再波及蒲台。因此,北镇遭遇蝗灾的时间可能更早,程度也可能相似。</p> <p class="ql-block">从史料看乾隆年间滨州地区确实遭受了频繁且严重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水灾和旱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三世祖及家庭成员踏上了漫漫迁徙路。</p> <p class="ql-block">《家谱》序里用了“迁徙”二字表述了这次举家迁移的过程,表达了对先祖深深的敬意;表明了这一迁移是合理合法的行为,为当时的地方政府所默许;说明了三世祖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有目的针对性的郑重抉择,是对自然灾害不屈的抗争,是对命运对家祖前程的深深思考!家祖的未来便在这次抉择里迎来了辉煌的明天。</p><p class="ql-block">这条从滨州北镇到临朐海浮山南麓的迁徙路,虽没有“闯关东”那般悲壮辽阔,却同样充满了底层人民在天灾、人祸、贫困的挤压下,为求一线生机而展现出的惊人韧性、蓬勃生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世祖的足迹,连接了黄河与弥河,平原与丘陵,绝望与希望。最终先人们在海浮山南麓落地生根,将两地文化融合,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也成为了临朐和滨州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家谱太薄,装不下您的披荆斩棘,家祖昌明,承载着您的血脉流淌。谨向先祖表示无尽的敬意和叩首!</p> <p class="ql-block">漫漫迁徏路,漫漫寻根路。</p><p class="ql-block">想着先祖为家族昌盛跋涉数百里扁担挑着家当也挑着家族希望的景状,虽前路坎坷,我们也定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心灵经历了先祖跋涉数度的洗礼,并遵循先祖“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家训去生活,去创造崭新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