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故踪

朱道源

<p class="ql-block">9月22日乘火车从漠河抵达哈尔滨,这是我第五次到尔滨了。以往到尔滨多是去一些热门的地方,如中央大街、太阳岛、松花江畔、东北虎林园、伏尔加庄园,冬天就是冰雪大世界。这次时间不多,计划待一天半。不去游客扎堆的中央大街了,想选择寻访一些尔滨故踪,看看老建筑博物馆。作为一个南方人来看哈市的故踪,往往挂一漏万,所录只是自己的一点所见所闻而已。</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历史很悠久。自帝舜时代为肃慎族故地,两汉和魏晋时期为扶余国属地,唐朝为渤海国鄚颉府属地,1115年是金朝京畿重地,元代属于成吉思汗三弟帖木哥·斡赤斤家族的封地,1395年归属明朝。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作为近代城市,哈尔滨1898年因中东铁路建设而开埠,留下了不少老建筑,这些老建筑就像一部凝固的乐章,但当你去翻看时,它又是可动的,向人们诉说着尔滨的昨天。</p> <p class="ql-block">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是沙俄于1897-1903年在中国东北修建的一条“丁”字形铁路,全长约2400公里,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旅顺,是沙俄掠夺资源、控制远东的工具,历经沙俄、日本、苏联控制,于1952年完全回归中国。</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火车站作为东北重要铁路枢纽,承载了百年历史记忆。哈站始建于1899年10月,是中东铁路的中心枢纽站。现在的站房是2018年底完成重建的第四代站房。下图翻拍最早哈站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次我选择住在哈站附近,从红军街开始寻访。红军街很短,全长1266米,始建于1898年,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东北而正式定名并沿用至今。‌ 它是哈站周边历史建筑群的核心区,以百年欧式建筑群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著称。</p><p class="ql-block">第一处来到红军街85号,龙门大厦贵宾楼,这里是原中东铁路宾馆,1901年建成,现存木制冰箱、旋转门等初建设施。它比尔滨任何一处老建筑还要老,最早是沙俄的总领事馆,随后是高级饭店,很多名人都像赫鲁晓夫、张学良都入住过。</p> <p class="ql-block">颇具特色的雨棚,曾经为保留与否引起争议。</p> <p class="ql-block">由于龙门贵宾楼始终保持着原始的建筑风格,它已经成为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地。比如近年来热播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里很多镜头都是在龙门贵宾楼里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108号,是原日本驻哈总领事馆。此楼地下室设立牢房和水牢,曾经关押过包括赵一曼等抗日志士。现在是哈铁对外经济公司。</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通车,俄国显露了独霸中国东北的野心,这在对东北垂涎已久的日本难以忍受的。俄国和日本关于利益分配的谈判破裂,于是在中国东北爆发日俄战争。1905年战争以日本勉强获胜告终。俄罗斯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转让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除了拥有铁路之外,满铁在铁路两侧拥有总面积达482.9平方公里的附属地。由于日本取得了每10公里可驻兵15名的权利,因此,满铁成为日本大陆政策的据点,日本军队也堂而皇之的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106号,原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124号,建于1912年。原为契斯恰科夫茶庄。砖石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后曾为荷兰领事馆旧址,现为汇丰影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红军街38号,一栋漂亮的木制小楼,1904年建造。当时作为尔滨的一张名片,1910年出现在最早的明信片上。铭牌显示这里原来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现在下面是肯德基,上面是一个叫新东方文旅的单位,牌子上写的欢迎参观,可我去了二次都吃了闭门羹。</p> <p class="ql-block">一栋老旧的小楼快淹没在现代的大楼下了。红军街73号,建于1919年,原意大利驻哈领事馆。哈尔滨在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是个国际城了,曾有三十几个国家、民族的二十多万侨民侨居在这里,先后有十九个国家在哈尔滨开设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建于1931年,外形像一架手风琴。当年这里是尔滨最豪华的酒店,建国后用于接待高级干部,很多领导人都曾经入住过,老人家还曾经在饭店的平台上发表过讲话。</p> <p class="ql-block">红博广场,又称博物馆大转盘,位于红军街和大直街交叉口。标志性的雪花雕塑。此地一直是尔滨的中心,1899年沙俄在这个位置上建立了一座尼古拉大教堂,随后顺着这个点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该教堂在1966年被毁。2006年7月,圣·尼古拉教堂复建工程在尔滨的伏尔加庄园开工重建,按1比1的比例完全还原,复建后的教堂作为尼古拉艺术馆,而非原来意义的教堂。成为该庄园的标志性建筑,我在2021年来尔滨时去参观过,下图为当时所拍。(伏尔加庄园,在哈尔滨市香坊区近郊阿什河畔,占地60多万平方米,是以哈尔滨历史为依托,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国家AAAA级文化旅游景区、中俄文化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1945年建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为纪念苏联红军帮助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关东军而牺牲的将士。今年普京总统曾到此献过花。</p> <p class="ql-block">秋林公司是尔滨的著名企业百年老店。在东大直街和果戈里街的交叉口。</p> <p class="ql-block">果戈里街上的亚细亚电影院,建于1925年,原名凤翔电影院,砖混結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波特曼西餐厅,也是一百多年的老建筑,原来是中东铁路的宿舍。该西餐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网上点评排名比较靠前的,午间</span>我们慕名来此吃了一顿西餐,味道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天主教堂,1930年建。原为东正教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58年关闭,1980年改为天主教堂并恢复宗教活动。砖石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平面呈十字形,立面巍峨错落。钟楼采用帐逢顶、冠戴小穹顶;中厅用洋葱头穹顶结束。内部四周悬挂圣经故事壁画。该教堂是哈尔滨市保存最好的教堂建筑,是研究东正教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我们在教堂参观,一位义工热心地对我们讲述该教堂及天主教的种种故事。</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博物馆 位于红军街50号,建于190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楼是一座欧洲巴洛克式建筑,为原俄罗斯商场旧址</span>,专卖欧洲的进口商品,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奢侈品商场。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集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为一体的省级综合类公益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63万余件。双鱼纹铜镜,在金代铜镜纹饰中最为帘见。女真人居于白山黑水之间,多以捕鱼为生,鱼与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双鱼纹铜镜,多为圆形,圆钮,主纹为双鲤,绕钮反向逐游,四周波涛滚滚。</p><p class="ql-block">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铜为镜,可宜文章;以铜为镜,可照其行。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点,它又成为古代墓葬断代的标准器之一。古代匠师给铜镜的纹饰和铭文以更深刻的含意,赋予其美好的寄托和希望,同时也凝聚了我国青铜工艺的深厚水平,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故事打开了又一扇窗。</p> <p class="ql-block">带柄仙人龟鹤镜 圆形,长柄。通长17.8厘米,直径9.06厘米。镜背右侧一株粗壮的松树,枝叶繁茂。树下仙人端坐,背后站一侍女,手捧物。左侧一只仙鹤展翅,下边一只翘首灵龟,有龟鹤齐寿之意。柄上为花草纹。</p> <p class="ql-block">金代铜坐龙 这件铜坐龙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于1956年在黑龙江省出土。铜龙为黄铜铸造而成,它集龙、麒麟、狮、犬形象等特点于一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计构想及雕塑水平高超。这是黑博的镇馆之宝。</span></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开通,一批俄罗斯学者来到哈尔滨,并倡议建立博物馆。经过中国地方当局批准,首先成立东省文物研究会,由东省铁路督办、将原莫斯科商场(现省博物馆主楼)改作研究会的陈列所。</p><p class="ql-block">据介绍黑博早期藏品及研究成果,得益于雅科夫列夫所做出的努力。雅科夫列夫跨越中西地域和中西文化差异的沟壑,始终以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作风,坚守着他对自然和科学的无比热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收集许多自然标本</p> <p class="ql-block">此张东北虎皮标本制作于1928年,是雅科夫列夫于1927年12月于距细鳞河站西南50公里处采集到的。这是一具成年东北虎,体长近3米。</p> <p class="ql-block">马鹿角 1927年黑龙江省肇东市涝洲镇出土。</p><p class="ql-block">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2万年。</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往事——20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 带有本土文化、侨民文化和融合文化印记的主题展览,通过运用文物、图版、场景复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展陈手段,全方位展示哈尔滨城市恢弘的发展历程。图为最早的火车机车模型,大概2:1。</p> <p class="ql-block">火车车厢挺豪华舒适的</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30年代,伴随中东铁路修筑与经营和清政府设立滨江关道、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现代化大都市。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处处体现着中西杂糅、异于其他内陆城市的风貌。体现为文化上的中西融合;民俗风情上的中西并存;城市建筑方面上的中西互映,各美其美,共谱凝固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为数不少的侨民在哈尔滨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p> <p class="ql-block">市民生活</p> <p class="ql-block">黑博有心了,在不少角落都设置了供观众稍息的凳子,对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很友好。</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业大学中俄联合校园 也成了游客的打卡点,这里保留了中东铁路建设运营时期的中东铁路俄国职工住宅建筑群,房屋系砖术结构、早期俄罗斯风格住宅建筑。</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新建的建筑,一起构成了中俄联合校园。双方的一些教育科研合作项目在这里展开。</p> <p class="ql-block">探寻尔滨故踪除了道里老中心区的西式老建筑之外,中华巴洛克是一定要去看看的。</p><p class="ql-block">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风情街位于道外区,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融合西方巴洛克立面与中式四合院结构,形成“西洋外衣包裹中国魂”的独特风格,是哈尔滨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始建于20世纪初,中东铁路修建后民族资本家在此置地经商,形成“前店后厂”格局,被誉为哈尔滨民族工商业摇篮。</p><p class="ql-block">中华巴洛克的大石门</p> <p class="ql-block">中华巴洛克风情区目前开放了三条街:古玩店居多的南头道街;餐饮店居多的南二道街;以及南三道街,有很多外景复古风,适合拍照,文创和特色小店也很多。三条街上的建筑,有的是对老建筑的翻新,有的是仿建的,融合了中华特色与欧洲风情。</p> <p class="ql-block">临街立面采用巴洛克式浮雕、拱窗等西式元素,细部装饰融入蝙蝠(福)、石榴(多子)、牡丹(富贵)等中式吉祥纹样,背后为中式四合院院落,体现“福在眼前”等文化寓意。‌‌</p> <p class="ql-block">这栋历史建筑,建于20世纪初,砖混结构。原为伍百祥创办于1911年的同记工厂,主要生产皮帽,服装等。房顶中段女儿墙高高耸起,与两侧的女儿墙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牌坊建筑造型。</p> <p class="ql-block">沿街院门进去有个博物馆,展示了哈尔滨的民俗文化,陈列着从坊间收集而来的许多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院落内广场很大,有不少露天摊点。</p> <p class="ql-block">尔滨的绘画摊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尔滨不同于其他城市更具西方城市特色的地方。博物馆所在的院子里有些游客悠闲地坐着请画师画肖像。</p> <p class="ql-block">模拟的东北人家,驴友情不自禁的就小酌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原义顺成、义顺源 建于1922年,砖木结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建筑上的装饰以植物和动物为装饰题材。顶檐出挑大,局部起拱券型,入口门洞亦为不规则的拱形。建筑曾是义顺成、义顺源商号,义顺成为票号,经营汇兑和货币兑换业务,义顺源为货栈,贩卖杂货。</p> <p class="ql-block">原天棚大院 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原来是钱粮业的“叫行”,类似于现在的期货交易市场。早年大院的天井上罩有玻璃天棚,不管是刮风下兩,天井里都非常安静。这在当时的哈尔滨是独一无二的。大院因此被称为“天棚大院”。现在改成啤酒馆了。</p> <p class="ql-block">一个大型啤酒桶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去体验一番</p> <p class="ql-block">原世昌應 1907年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为了与沙俄抗衡,在道外区设立了松黑邮船总署,购买轮船,开办航运。从此松花江上有了中国人自己的机械船队。这里原是徐世昌的私宅,古时“應门”指的是房屋的正门,世昌应指徐世昌私宅的正门。</p> <p class="ql-block">尔滨人把武财神关公请到大街上站岗,助力生意兴隆。</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尔滨前去参观了火车站边上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p><p class="ql-block">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加快了侵略、吞并朝鲜半岛的步伐。1905年,日本强迫“大韩帝国”签订《日韩保护条约》,随后在汉城设立“统监府”,由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首任“统监”。</p><p class="ql-block">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时30分,来自朝鲜半岛的抗日义士安重根在哈尔滨火车站,击毙时任日本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此举在当时震惊了世界,被哈尔滨史志记载为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发生,对于推动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及世界反法西斯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1907年7月,日本逼迫高宗退位,强行签订了《丁未条约》,夺取“大韩帝国”的内政大权,强制解散“大韩帝国军”。朝鲜半岛各地兴起义兵运动,安重根意识到单纯依靠教育启蒙运动无法取得国家独立解放,遂决定参加义兵,武力抗击日本侵略。</p> <p class="ql-block">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第一任枢密院议长,首任贵族院议长,首任“韩国统监”。任内参与了八国联军入侵清朝的行动,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p><p class="ql-block">1909年10月26日上午9时许,伊藤博文所乘专列终于到达哈尔滨站,下车检阅欢迎队伍。当伊藤一行走近时,躲在俄国士兵身后的安重根穿过军人空隙,对准伊藤博文连击三发,顺势又向随行的日本人发射了四发子弹。完成壮举的安重根仰面向着天空,用俄语高呼了三声“高丽亚乌拉”,然后从容被捕。伊藤博文则在20分钟之后不治身亡。</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这座城市里随便一条街道都可能有着传奇的故事,这些故事沉淀着哈尔滨浓厚的人文风情。了解这些故踪,往往能让你发现一个不一样的哈尔滨。此次在尔滨的时间虽短,但收益还是很丰厚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