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家的陶罐墙——写在岳母仙逝之际

商院杜志国

<p class="ql-block">昵称:商院杜志国</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6589848</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岳母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夏秋之交。从太原坐火车到阳泉站,准备转乘公交车时,才得知因修路,通往她家的班车临时停运。于是,妻子(那时还是我的恋人)带着我改乘了一趟开往巨城的公交车。从巨城站到岳母家,有一条翻山越岭的小路,那是她读高中时常和同学们走的路。</p> <p class="ql-block">车到巨城,妻子凭着记忆领我朝丘脑山方向走去。许是多年未走,加上庄稼长得比人还高,田间岔路纵横,没走多远,我们就在山梁上迷了路。妻子只能大致辨着方向,在庄稼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探。一会儿爬坡,一会儿下崖,两腿沾满当地叫做“鬼圪针”的草刺。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之后,岳母家,终于到了。</p> <p class="ql-block">岳母家是一座独立小院,院门藏在朴素的荫壁之后。走进院子,小小的空间规整干净,分上下两层,中间以不到一米高的花墙隔开。上层是水泥抹平的平台,正中三间窑洞,侧边上搭着几间厨房和杂物间。平台摆着小方桌和几把椅子,一看便知是夏日吃饭的地方。花墙之下,一条方砖铺成的小径沿中轴线延伸入院,两侧土地上种着葡萄与石榴,树下还整齐地长着几垄大葱、几片芫荽。靠近花墙根,有个三四米深的地窖。整个院子洋溢着一种整洁而温馨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最特别的是院墙,那不是砖砌土垒,而是用五六十公分高、二三十公分粗的陶罐,一个一个垒起来的。远远看去,像是一排静谧的竹林。院里院外的空地上,也整齐摆放着许多陶罐,里面种着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红黄蓝绿,煞是好看。</p> <p class="ql-block">岳母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本村贾姓家族中有口皆碑:明事理、热心肠、人缘好。她性格温和,端庄大方,深受村里人敬重。岳父是苏州人,个子不高,面容清瘦,早年外出求学,后来留在村里的小学任教。二老育有三女一子,我的妻子是长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初次登门,岳父母待我十分热情,弟弟妹妹们也跑前跑后。那天的家宴很丰盛,我也第一次尝到了本地特色“酸菜抿圪抖和豆腐丝炒粉条”。</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成家生子。因工作忙碌,照顾孩子的重任便落到岳母一家身上。岳母从无怨言,倾尽所有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每次回来看孩子,远远望见那堵陶罐墙,心里便涌起一股亲切。</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岳父母随儿子搬进市里的楼房,村里的老屋卖给了本家侄子。</p> <p class="ql-block">随着年岁增长,老人行动日渐不便,可每次我们回去探望,他们总让我们开车带他们回村,去看看曾经的老院。我明白,那里有他们割舍不断的情感,有爱的全部回忆。</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突然传来噩耗,辛劳一生的岳母病逝。我悲痛难抑,却因身体原因未能亲去吊唁,深以为憾。依照岳母遗愿,儿女将她安葬在村后公墓,让她魂归故里,守着她曾经生活过的家园,和那堵写满故事的陶罐墙。这,也算了却她最后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如今,老院犹在,陶罐墙依旧在岁月中默然伫立。而我们与岳母之间的爱与回忆,也早已如墙上的陶罐一般,坚实、绵长,垒成了我们心中无法磨灭的印记。</p><p class="ql-block">愿岳母一路走好,早登极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