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老丫头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5日上午,告别翠湖的粼粼波光,我们循着约定的路线走向昆明老街。早在出发前,就和老同学红约好在胜利堂碰面——算算日子,上一次相见已是二十多年前啦,想到这里,脚步都忍不住轻快起来。</p> <p class="ql-block">胜利堂前的广场上热闹非凡,有悠然游玩的,有忙着拍照的,有专注直播的,还有纯粹悠闲看热闹的,各色人群将胜利堂门前的这片开阔之地填得满满当当。喧闹声裹挟着浓郁的市井烟火气,如潮水般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我尚未来得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细细张望,红就在这茫茫人海里一眼瞧见了我。我们迫不及待地相拥在一起,欢呼着、跳跃着,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喜悦。那一瞬间,时光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揉碎,又重新精心拼接起来,每一寸空气里都弥漫着青春独有的温热感。</p> <p class="ql-block">爷爷带着小熊也一起来啦,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爷爷亲切和蔼,小熊活泼可爱。</p> <p class="ql-block">昆明抗战胜利堂,原址为清代云贵总督署,辛亥革命后改为云瑞中学,后被日本飞机炸毁。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12月,在此建设“抗战胜利堂”。1946年12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胜利堂两侧的建筑被称为‌若安对月楼‌,由两栋弧形建筑组成,形似酒杯环绕胜利堂,因此也被称作‌酒杯楼‌。该建筑群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为庆祝抗战胜利而建,因其自然弧度形似中式酒杯外沿,与胜利堂共同构成"双杯庆胜利"的象征意象。如今,对月楼已成了昆明的拍照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是昆明城中最后遗留的历史街区,也是昆明城中仅存的具有昆明古朴风貌的老街,还是国内唯一以统一地名命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最古老的建筑已有近900年历史。老街中有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聂耳故居,人民音乐家聂耳的出生地及童年居所,以及百年书店东方书店等。</p> <p class="ql-block">昆明聂耳故居位于甬道街原中段,属前店后院、带腰檐的传统商铺建筑。1900年前后,聂耳父母亲从玉溪来昆谋生,租住于此并开设了一个小医馆,取名“成春堂”。1912年2月15日人民音乐家聂耳诞生在此处的成春堂药铺二楼上,1916年举家迁往现威远街。</p><p class="ql-block">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紫艺),祖籍云南玉溪,中共党员,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3岁。他短暂的一生谱写了40余首优秀的曲子,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通过决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经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p> <p class="ql-block">“成春堂”为聂耳父母开设的小医馆,也是聂耳的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甬道街在清代并非普通的市民街道,而是一条具有官方性质的“甬道”。它北接总督衙门(今胜利堂所在地),南连城南要道,是云贵总督出行及迎来送往的官方通道之一。</p><p class="ql-block">当城市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传统的狭窄街道无法满足新兴的交通工具(如人力车、少量汽车)和物流需求。政府颁布法令,规定街道两侧的业主在重建或修缮房屋时,必须将门面墙基向后退让指定的距离,以拓宽路面。</p><p class="ql-block">镶嵌在地上的界址:清代甬道街的道路界址(东侧边界),原道路宽一丈(三点三米)。一九二九年第一次拓宽后道路界址(东侧边界),路幅拓宽至九米。</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现存建筑以清代及民国风格为主,保留青石板路、木质门窗及雕刻等传统元素。漫步昆明老街,仿佛穿越时空的缝隙,步入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那些带着年代感的老街小巷纵横交错,主街热闹异常、小巷清净悠长;层楼叠榭的历史古迹、鳞次栉比的百年老字号,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坚守,如同时间的见证者,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经历了900多年世事沧桑,900多年文化积淀,蕴涵了过去岁月的丰富信息。今天在老同学的陪伴下逛了昆明老街,雕花窗棂映着蓝天,一砖一瓦都在讲过去的故事。看着那古色古香的建筑,感受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满满的厚重感和历史沧桑感。走在这里,脚下踩的是历史,眼里看的是文化,随手一拍都是满满的时代感。或许,这就是昆明最动人的地方——它让我们相信,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依然存在着一片让心灵栖息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东方书店是昆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之一,创立于1926年,由胡适的学生王嗣顺创办,曾吸引林徽因、闻一多等文化名人光顾。前来书店参观的人也是络绎不绝,门前熙攘,摩肩接踵者与店内的安静阅读、低声讨论的读书氛围形成强烈反差,书卷气与烟火气在此交融。</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街是昆明历史的缩影,至今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里的每一处斑驳砖墙都藏着老街的过往故事,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家老字号店铺都飘着熟悉的烟火气息。</p><p class="ql-block">这里曾是马帮歇脚的驿站,是商贾云集的集市,见证了昆明从边陲小城到现代都市的蜕变,也承载着老昆明人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如今,它仍旧是昆明的核心,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常客,往来游客的热门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附近的外婆味道,品尝当地美食。期间,我们还在不段回忆在校时的画面、同学时的趣闻、这些年的过往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路,我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就像重回少年时那般畅谈欢笑,时光仿佛并未走远,只是悄悄换了一种方式,将珍贵的情谊酿得更加醇厚。这份重逢的温暖,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成为时光中最美好的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流逝,转眼又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刻。望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眼眶不知不觉就湿润了。我们彼此相望,直到身影完全消失在人群中,才缓缓收回目光,转身走向返程的路,但却总忍不住回头望向那空荡荡的路口。</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懵懂孩童一路相伴长大,曾是教室里并肩的同窗,也是课桌上分享秘密的同桌;是朝夕相处的同学,更是无话不谈的闺蜜。那些共同走过的日子,此刻正像一部怀旧电影在脑海里回放,每一个片段都清晰如昨,仿佛就发生在昨天。</p><p class="ql-block">分别时的不舍,蕴含在下一次再聚的期待中;转身时的回望,也成了盼着重逢的小标记。亲爱的,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温暖陪伴和盛情款待。这份情谊,我会永远珍藏在心底。愿我们早日再聚,继续把未完的话慢慢说,再一起续写属于我们的美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