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我走进延长民俗博物馆,迎面便是一座古老的石碑,静静立在展厅中央。阳光从高处的窗户斜斜洒下,落在碑面斑驳的文字上,仿佛时间也被刻进了那些深浅不一的笔画里。我驻足良久,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石面,仿佛触到了历史的呼吸。石桌前那件小小的石器,像是某个遥远清晨被遗落的工具,沉默地诉说着先民的生活日常。</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角落,眼前豁然展开一片微缩的大地——沙盘上山川起伏,绿意蜿蜒,仿佛整片延长的土地都被轻轻捧在了掌心。红色隔离带圈出一方静谧,让人不敢贸然踏入,生怕惊扰了这片用泥土与 imagination 构筑的真实。我俯身细看,某条小溪的走向竟与记忆中儿时村口的那条如此相似,心头蓦地一暖。</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根石柱擎天而立,托在圆形石台之上,三足稳稳扎根于地。它不像是展品,倒像某种仪式的中心,等待着谁来点燃一炷香火。砖墙斑驳,远处几位参观者低声交谈,脚步轻得像怕踩碎一段旧梦。地上的红箭头指向未知,而我却宁愿在这里多停一会儿,听风穿过石缝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忽然一阵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位头戴白巾、身披毛皮的老人就站在屋内,像极了我童年时村里的三爷。他身后墙上挂着红灯笼和干辣椒,玉米串垂落如金穗,绿藤攀爬其间。有人举起手机拍照,闪光灯亮起的一瞬,我仿佛看见他嘴角微动,要讲一段关于节气与收成的老话。</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一处微缩的院落模型:大树底下鸡群踱步,木门上红布飘摇,长椅空着,像是刚有人起身离去。葫芦挂在枝头,玉米串成帘子,连空气都似乎弥漫着晒谷场上的阳光味道。我忍不住笑了,这不就是我外婆家的院子吗?连那扇吱呀作响的门,都一模一样。</p> <p class="ql-block">壁画前,几位农人正弯腰劳作,动作凝固却充满力量。他们穿着粗布衣裳,手握锄头、镰刀,在虚拟的田垄间耕耘。光影打在他们身上,竟有种活过来的错觉。我站在几步之外,仿佛听见了锄地的沙沙声,还有远处孩子追鸡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一头浅棕带白的牛雕塑缓缓前行,颈上的绳子牵向画外,仿佛正被谁呼唤着回家。背景是斑斓的壁画,红黄绿交织成山野的轮廓,像极了秋收时节的延川大地。它的步伐稳健,眼神温顺,让我想起小时候帮父亲牵牛下田的那个黄昏,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很长。</p> <p class="ql-block">角落里,两个木桶并排放在地上,旁边靠着锄头和簸箕。展示柜里摆着绣鞋、布偶和铜锁,墙上写着几行小字,讲述着“一犁一耙一人家”的旧时光。红隔离带围出距离,可我的心早已跨过那道线,回到了那个天不亮就生火做饭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一个篮子里躺着陶碗和木工具,朴素得让人心安。背后的壁画上,农夫挥锄,稻穗低垂,土黄色调像是被太阳晒透的老墙。我忽然记起奶奶说过:“老祖宗的东西,不在金玉,而在这一碗一勺的烟火气里。”这话,如今听来格外真切。</p> <p class="ql-block">几只陶罐错落摆放在白台上,大肚小口,釉色温润。展板上写着它们的来历与用途,字迹工整,像极了老师傅的手札。我盯着那只最大的陶瓮出神——小时候家里也有一个,腌酸菜、存米粮,冬日里还能捂手取暖。</p> <p class="ql-block">一处模型静静躺在展厅中央,小屋旁绿草如茵,石狮子守在前方,背后是湖光山色的巨幅画作。画里的天很蓝,山很远,像极了梦里的故乡。我蹲下身,想看得更清楚些,却发现最动人的不是风景,而是那份“家”的安稳感。</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贴着窗花的老屋模型,窗台上陶罐盛着清水;右侧山水画中红霞满天,小人背着包袱走在乡间小路上。那一刻,我仿佛看见自己小时候背着书包放学归家的身影,踩着落叶,哼着不成调的歌。</p> <p class="ql-block">一支毛笔斜插在树根笔筒里,笔尖微秃,像是刚写完一封信。木桌深沉,墙色浅淡,整个空间安静得能听见墨香浮动。我忽然想提笔写点什么,写给过去的自己,写给那些再也回不去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研磨碗搁在木台上,旁边几本书封面鲜艳,绿的像春叶,红的像年节。墙上那个小小的红饰物,像是从谁家堂屋摘下来的。这里不像展厅,倒像某个老学究的书房,藏着半生学问与半生乡愁。</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木桌,同样的笔筒与书册,只是角度不同。可那种古朴的气息却愈发浓了。我仿佛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灯下,一边研墨一边翻书,窗外秋风扫过庭院,落叶沙沙。</p> <p class="ql-block">书架上的笔筒依旧由树根雕成,毛笔插得随意却不凌乱。三本书静静立着,金文字在封面上闪着微光。红饰物依旧挂在墙上,像某种不变的守望。这里的一切都慢,慢到足以让人心安。</p> <p class="ql-block">“延长剪纸”四个大字红得耀眼,下面挂着一幅幅红纸作品,窗花、生肖、人物故事,刀工细腻,寓意深远。我盯着那幅“五谷丰登”看了许久,仿佛看见奶奶坐在炕头,一手捏纸,一手执剪,嘴里还哼着小调。</p> <p class="ql-block">一面大鼓立在暗处,白底红纹,鼓面如雪,边缘雕花繁复。它不响,却自有声势。我绕着它走了一圈,仿佛听见了节庆时震天的鼓乐,还有孩子们围着它蹦跳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一棵巨树模型扎根展厅,灯笼与玉米挂满枝头,树根盘错如龙。一边是老屋窗格,一边是陶瓷公鸡昂首挺立。展示牌上的文字很短,可我却站了很久——这哪是展览?分明是一整个童年被搬进了屋里。</p> <p class="ql-block">半圆窗格上贴着剪纸,图案繁复而喜庆,下方一排作品整齐悬挂,人物飞天、鱼跃龙门、莲花盛开。红纸映着光,像燃烧的火焰,又像跳动的心。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说剪纸是“纸上开出的花”。</p> <p class="ql-block">黑白剪纸挂在格栅墙上,人物行走、马匹奔腾、屋舍林立,像一部无声的纪录片。展台上石雕木刻错落有致,每一件都带着手作的温度。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艺术,在诉说一个民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位古人雕像手持红物立于陶罐旁,壁画中人影穿梭,似在集市买卖。他神情肃穆,却又透着亲切。我猜那红物或许是信物,或许是节礼,总之,与“情”有关,与“俗”相连。</p> <p class="ql-block">树桩上的乐师怀抱琵琶,微笑如春风拂面。壁画上有人对饮,有人舞袖,文字讲述着古时的宴乐。他指尖未动,我却仿佛听见了丝竹之声,悠悠扬扬,飘过千年。</p> <p class="ql-block">墙上展板林立,图文并茂,讲述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一只手正指向其中一块,讲解声低缓清晰。我悄悄靠近,听了几句,竟觉得那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种记忆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南头山”三个字压在红底展板上,配图是嶙峋山岩与苍茫林野。文字讲它的传说、它的位置、它的神秘。我盯着照片看了很久,忽然想起小时候听过的山鬼故事,不禁打了个寒颤。</p> <p class="ql-block">一面红鼓高悬,金文写满鼓面,鼓架雕龙画凤,红得热烈。它不像展品,倒像随时会敲响的号令。我站在它面前,心跳竟与某种节奏悄然同步。</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幅剪纸画着老者,戴帽执剪,专注如匠人。下方写着“东方毕加索”刘兰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