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从景山脚下的三眼井胡同东头,往南拐个小弯儿,就到了藏于深巷的“嵩祝三寺”之一——智珠寺(东景缘)。这一古刹虽不像雍和宫那般香火鼎盛,也不似法源寺那般游人如织,但却拥有老北京城独特的灵魂,其现实命运比一般的文物更加跌宕曲折和富有戏剧性,犹如一颗历经600年岁月沧桑的珍珠,洗去时光的尘垢后璀璨新生。</b></p> <p class="ql-block"><b>迈进古朴的寺庙山门,仿佛跨过了一道时空隔界。门外是北京的胡同烟火,门内是600年的梵音回响——智珠寺是明清时期比肩雍和宫的皇家寺院,曾为御用刻印经卷之所和清代活佛驻锡之地。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民国以后逐渐荒废,以致沦为破败工厂车间、库房和垃圾回收站,古寺的尊严几乎丧失殆尽。直到21世纪初的一天傍晚,它不经意间被逛到这里的一位比利时律师“一见钟情”,一场长达五年、耗费心血的拯救之旅就此开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发现了我的使命”。这位中文名叫</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温守诺”的</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比利时大叔,人如其名一样信守承诺。他的修缮团队严格秉持“修旧如故”的理念,编号复用了6万片老瓦及许多旧梁椽,请来宫廷彩画传人复原金线,甚至保留了被熏黑、虫凿的梁柱和特殊年代的标语,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厚重感和层次感。这个繁复的过程堪称“古建修复的教科书”,或可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梦境之中。</b></p> <p class="ql-block"><b>智珠寺坐北朝南,山门、天王殿、大殿(大雄宝殿)和后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开,这种宏阔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皇家寺院的建筑规范。其核心建筑大殿是明代的遗构,修复后的屋顶梁架仍沿袭卯榫结构,古朴大气,和玺彩画依稀可辨。作为藏传佛教寺庙,其建筑细节上融合了汉、藏、蒙多元文化元素,是清代多民族国家统一在建筑上的实物见证。</b></p> <p class="ql-block"><b>“经历百千无退转,佛光律仪不曾失”。精心设计的灯光系统,则在夜晚为古寺披上了现代的艺术外衣。这是古老筋骨与当今时尚的完美对话。修缮竣工后的2013年,智珠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文化遗产保护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重获新生的智珠寺,引入了高档法餐厅TRB、画廊、会堂等现代功能空间,迅速成为京城炙手可热的场所。然而,盛名之下,争议骤然而来。新华社一篇内参将其推上“商业化”与“会所风”的风口浪尖,以致关门谢客“停业整顿”。所幸,央视“新闻调查”栏目进行了一次刨根问底的调查,向公众澄清了古刹修复利用的事实真相。经过这场风波,越来越多的人恍然惊觉:正是西餐厅、咖啡店等创造性“入驻”,让一座濒危古建从“死的文物”变成了“活的文化空间”,而“活化利用”正是新形势下古老文物保护开发的重生之道。</b></p> <p class="ql-block"><b>如今,风波已然平息,智珠寺更加从容地绽放着其独特的光芒。它依然是TRB法餐厅和“回”茶社的所在地,也依然是寻找城市静谧一隅人们的好去处。在这里,中式梁柱的年轮与法式精致的餐饮发生奇妙的邂逅,新潮咖啡、茶点的香气伴随着古老寺院的禅气袅袅飘荡。人们或静坐、或“躺平”在大殿的“懒人椅”里,感受时空的交错,岁月的静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金秋时节,智珠寺各殿画作展览、木作展示、珠宝香氛展售和红酒品鉴活动好戏连台。在东殿画廊举办的画家李大治《微末》个展,吸引了众多绘画爱好者和游客、居民前来参观。李大治的布面油画等信守“不计微末,久久为功”的理念,聚焦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注重于光的运用和表达,在明清古寺的600年老墙上呈现,具有别于一般画作的视觉效果和色彩质感。</b></p> <p class="ql-block"><b>智珠寺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爱、坚持与智慧的现代寓言。智珠寺的沉浮,恰似一面镜子照见古建文物保护的进阶之路。近年来,京城观音寺、玉河庵、护国双关帝庙、报国寺等也开启了这种“活化利用”模式。实践雄辩地证明,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并非对立,最好的传承不是封存,而是让古老的生命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节奏,继续被看见、被感受、被珍爱。文物的“智慧之珠”,唯有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才能持久的璀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进门通往大殿的甬道上,围着一圈同一䏐色的禅师在静静地思考。这一名为“会议”的名家雕塑,乍看似乎与古建不搭,其实暗含了生活中的一种隐喻。比利时大叔的痴迷梦想终于完成了,而我们也找到了一种新的文物保护方式,但智珠寺的故事并未完结,还将在各方评议、辨思中继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