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90)</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 西 风 烈</p><p class="ql-block"> (昔西1938年1月至1942年12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 沾岭风雷</p><p class="ql-block"> 第五节 卷峪沟之殇</p><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新任昔西县委书记到任。</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日趋严重的抗战形势,昔西县实行精兵简政,县级机关由100多人精简至30多人。县委机关只保留县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秘书、通讯员和炊事员等7人,以《胜利报社》为掩护,辗转于老庙山周遭十余个村庄,居无定所,游击作战。</p><p class="ql-block"> 昔西办事处公开为昔西县抗日政府后,政府机关一直驻卷峪沟村。精兵简政后仅留20余人,内设的民政、财粮、教育、锄奸、武装、公安诸局科,每单位仅有一两个人,分散在群众院落办公,为隐蔽作战,保存实力,也便于做群众工作。卷峪沟东西横贯一条沟,坡下、山上的窑洞、房舍,居住着县政府工作人员,是村人的邻居,村庄的住户。</p><p class="ql-block"> 精简下来的县级机关人员充实到各区,每个区公所只驻留三人,其余分散隐蔽在群众中做抗日工作。</p><p class="ql-block"> 岭上七个编村的100余脱产干部也被精简。</p><p class="ql-block"> 卷峪沟村西面与和顺县化岭背村接壤,是个边境村,却位处晋中根据地腹部,抗战气氛颇浓。百团大战时,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政治部、129师师直机关和八路军后方医院曾在这里留有战斗足印,被称为抗日模范村。1941年后,侵略者实行囚笼政策,东北20里有沾尚据点,西北30里有马坊据点,卷峪沟腹背受敌,四周被控,回旋余地严重压缩,抗日烈焰却未曾熄灭。</p> <p class="ql-block"> 卷峪沟的历史定位,成为日军扫荡、特务破坏的众矢之的。</p><p class="ql-block"> 1941年春天,这里发生一起血案,令昔西历史发生逆转。</p><p class="ql-block"> 那年5月17日,沾岭的一个普通春日,风不动,树不摇,绿色在神秘间闪烁呈现。</p><p class="ql-block"> 岭上气候寒冷,较之岭下,节令差十多天,种植生长期较短的小日月玉茭。“立夏”已过,人们正擦亮犁铧,给牲口加料,剥离房檐下吊着选作种子的玉茭穗,做播种准备。无论局势怎么变化,农民都期盼有个好收成!县政府人员忠于职守,办着该办的事情。日出日落如初,谁也不会想到沉寂大地会暗藏杀机。</p><p class="ql-block"> 也有与往日不同处。树上喜鹊喳喳叫,一则喜讯于村人口口相传,太行二分区文工团从和顺汉桥沟来卷峪沟慰问演出!</p> <p class="ql-block">上图:抗日根据地,军民大联欢。</p> <p class="ql-block"> 偏僻山村,战乱年月,司空见惯太多的杀戮、抢劫、逃难、死亡,文化活动几近于无。即使“七七事变”以前,一年一度的过年闹“热闹”,自打仗后戛然而止,已好几年。分区文工团到来,不啻为雪中送炭,村里像过节一样,瞬间沸腾。上地的人们提前收工,匆匆吃罢午饭,急匆匆往戏台走。沟里沟外,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卷峪沟村中,有座古朴典雅的戏台。论年纪,比村里最年长的人都大。古往今来,戏台演绎多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伴随几代人渡过苦难日子。戏台小人生,人生大戏台。而今,即将上演的新节目,直通抗日战场,怎不让人热切期盼,激情以待!</p><p class="ql-block"> 戏台底下,文工团团长李玉启正在指挥着装台。巡回演出,布景、服装、道具都力求简捷、实用,所谓装台,收拾起来也非常简单、快当。</p><p class="ql-block"> 男女演员们正在化妆,描眉、化脸、换妆,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一排排小板凳、长木凳,也有寥寥几块大石头,安放于戏台底下,那是有心人预先安置的看戏座位,习惯称“占地方”。</p><p class="ql-block"> 看到人们一拨拨陆续到来,一个身穿四兜干部服的年轻人走上戏台,自我介绍,是带队的晋中专署民政科长李继谦。</p><p class="ql-block"> 李科长深情地看着台下围拢来的乡亲,拖着浓重的雁北口音,笑眯眯地说,“地委派我们来慰问演出,欢迎乡亲们来看节目啊!抗日,不仅要有枪炮子弹,也得有文艺这个武器!‘’</p><p class="ql-block"> 台下响起一阵叫好声和掌声。</p> <p class="ql-block"> 锣鼓收拾停当,晋胡在吱吱扭扭地调试着音调。但等头通锣鼓奏响,好戏就要上演。</p><p class="ql-block"> 人们两眼聚焦于戏台,全神贯注着演员出场,突然“呯呯”的几声报警枪响,于全场的寂静里分外透亮。猝然间受震撼的看戏人,急惶惶转过头在戏台外寻找答案。不等回过神来,“鬼子来了”“鬼子来了”的呐喊声顺着山沟飘飞。人们顿时愣怔,下意识地四下逃散,徒留不少空凳子在戏台下。</p><p class="ql-block"> 众人惊慌失措时,几十个伪军已经出现在村头,个个荷枪实弹,凶神恶煞。</p><p class="ql-block"> 李继谦科长倒很镇定,从容地指挥演职人员,“停止卸台,迅速撤退!”</p><p class="ql-block"> 说着,掏出手枪,“叭叭”射向迎面而来的敌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为时已晚。文工团就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随着对方枪声“呯啪”作响,李科长和他身旁那个女演员不幸身中数弹,鲜血“汩汩”从胸间流出,倒在血泊中。</p><p class="ql-block"> 来不及撤离的文工团团长李玉启,还有28名尚未卸妆或手持乐器的演职人员,被敌人团团包围。</p><p class="ql-block"> 戏台上,大幕低垂着,尚未卸下。台底下,聚拢着一个个手无寸铁、呆若木鸡的文工团员,由手端步枪的伪军严加看管。</p><p class="ql-block"> 后来得知,驻沾尚日伪军此次偷袭,预设目标是昔西县政府和公安局,文工团遭袭只是阴差阳错,代人受过。</p><p class="ql-block"> 听到枪声骤然响起,分散居住在农户的县政府、公安局干部慌乱中各自拿起长枪、短枪,依托房舍、院墙、土塄、树干掩护,边打边往山上撤退。坡上沟下,子弹飞扬,火光冲着高坡低垣刚刚泛绿的树木而去。</p><p class="ql-block"> 与敌交战中,县政府行政科长孟全林不幸牺牲。政府科员杨登文、周广恒、毛联荣、高立芳,和公安局干部任福海、青年干部王敬忠等,与冲上来的敌人奋力拼杀,单打独斗,却终因寡不敌众,束手就擒。</p><p class="ql-block"> 不少干部群众倒在枪林弹雨中,沟里流淌成一条鲜红的血河。</p><p class="ql-block"> 待日伪军押着几十个文工团演职员离开卷峪沟,踏上前往阳泉宪兵队关押的途程,太阳在西山边徘徊着,迟迟不肯离去。</p> <p class="ql-block"> 侥幸逃脱的人们呆坐在山头,遥望眼皮底下的村庄演绎凄惨一幕,回想故乡曾经有过的辉煌与平和,不禁潸然泪流。</p><p class="ql-block"> 5月17日那天,昔西县长外出不在岗,侥幸躲过那场劫难。</p><p class="ql-block"> 县委书记带领寥寥几个县委机关人员在附近辗转,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枪声,心头骤然一紧,坏了,县政府遭到敌人偷袭!有心赶去支援,无奈势单力薄,去,无疑飞蛾扑火。心头在痛,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 待敌人离开,书记赶到卷峪沟,看着面前满目疮痍,顿感筋疲力尽,心力交瘁,不知该如何收拾面前这个破烂摊子。</p><p class="ql-block"> 当前的昔西抗战正遭遇空前未有的寒冬。沾岭抗战,究竟出路在哪里?</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91):抗战的心哪里安放)</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出版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余部,有作品获省内外多个奖项,或被转载、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