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大讨论】NO.O3 认识“快乐教育”的核心与主体行为

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欢悦别人也是快乐自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哲学角度看,欢悦别人也是快乐自己。笑声是可以感染人的。镜像功能强大。人在不断镜像模仿中。笑声,是生活工作的催化剂,快乐愉悦源于自身。人一旦生活在仇恨里,是很难拔身自出的。快乐,一旦属于自己,除了自己会掌握,也可以进行加工处理,更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奖赏自己,让自己拥有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之所以说,笑声是可以感染人的。人的镜像功能强大,随时随地地发生。当一个人被笑声包围,便会被笑声所“覆盖”,所“浸染”,会受影响,会不自觉地笑。笑声进入人的大脑,会队大脑产生刺激,大脑会受笑声刺激,生发笑“同频共振”源,激发人产生与“笑”相关的激素,改变身体的血糖浓度、血氧饱和度等,甚至影响人的心率等等。这些都是已被论证了的。镜像功能除了眼睛作为受影响受感染器官,模仿了别人的笑脸,由笑声刺激,形成多维的认知结构 ,产生与笑相关的认知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可以由被动的“笑”,进入主动的“笑”。人可以模仿笑,可以由自身的“笑”认知生发笑,更可以由阅读、由联想想象、由视觉刺激或听触觉刺激引发笑行为。一旦属于生命体自身的“笑”,形成有效的机制,可自发性激活、自发性生成、自发性切入、自发性启动等,这都与生命体的愉悦机制建立与系统建设有着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愉悦别人和快乐自己所共享的机制,才会更有效的进入愉悦机制,生发笑系统,推动生命愉悦的快乐教育模式。</p> 欢悦自己与快乐教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欢悦自己与快乐教育之间有着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是源泉。没有快乐,何来分享?没有快乐,何来传播?快乐老师,才会有“快乐教育”。老师,不仅仅需要懂教育,更需要懂“快乐”。欢悦自己,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项技能。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不管是待人接物,还是为人处世,都需要发现快乐源泉,找出“欢悦自己”的核心与欢悦的能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欢悦,首先要学会放下。放下纠葛,放下过去,放下悲伤与不幸,放下昨天,放下人生的不愉快等等。一个人背负太多,是会很累,难以快乐。为生活所累,为工作所累,为背负的东西所累。放下,是一项技巧与技能。其次,是学会悦纳。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自己,不仅仅要认识自己,更需要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肯定自己,又不否定自己。放大优点,走向成熟。一个不会悦纳自己的,将很难做到悦纳别人。说句心里话,悦纳是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认知理解能力,更属于一种源于生命的包容能力与治理能力。自私之人往往难以做到悦纳。再次,悦纳者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难免因关系与认知而产生摩擦,尤其是关系亲密时,常言道:“洗碗都会相碰“,就是都“挤”一个洗碗盆里。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出现矛盾,这时候,人就需要处理距离问题。善者,会妥善处理距离问题。远近关系,巧妙处理,这是一门人际交往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纳者,善于悦纳自己,更会悦纳别人,善于创设育人环境与人际关系建设。</p> 欢悦别人与快乐教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纳别人,是快乐教育的一小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纳别人,看似简单,其实,很考人。人,种类繁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欲望,不同的做法,不同的主张见解等,在利益处理上,不同认知不同做法。对于自私自利之人,损人利己之人等等,是很难相处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悦纳别人,并不是一定要“喜欢”别人。悦在“纳”之前,修饰“纳”,这里的“悦纳”,更应理解为乐于接纳别人。这里关系到认知与人际关系建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理解为“改造别人”,更会有不同的见解与认识。通俗的,理解为“教化培育”。因为概念认知泛化,不同的人,不同认知,不同做法。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劳动,是生活、学习、能力优秀者,通过集体学习、集体生活、集体活动的形式,利用泛“社会化”形式,使参与者融入集体活动中,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科目,提升能力,塑造品格,把自己培养成“准社会人”角色,为走出社会做好准备。以这种“观念“为指导,追求“教育”效益。悦纳别人,不仅仅是教师工作的主题,更是社会人应有的“共同品行”。只要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遵循社会道德法则,对于存在问题生命个体,或生命长歪的,需要悦纳,而不是按自以为“应这样”的模式进行“切割”“修整”或加工,这样都是与教育相违背的。教师在快乐教育过程中,悦纳及悦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p> 快乐教育背后的“操控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都来说“快乐教育”,大家都来定义“快乐教育”,其实,每个人心中的“快乐教育”都不是大家一致的“快乐教育”,这是工具导致的。打个比方,我们把“快乐教育”比作“锄头”,作为工具,农民用来耕种,用来锄地;老师呢?用来教学,讲述其功能,进行直观教学。商人呢?渔夫呢?其他角色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用途”,最终是实现“锄头”的功能,而不是评判,或者其他。快乐教育,也是一样,只是实现快乐教育的功能,而不是其他。若停留于定义“快乐教育”或评判“快乐教育”,实质上,是与快乐教育背道而驰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操控”“快乐教育”的是生命个体,是受生命个体意识意志操控的。“快乐教育”如工具,工具是唯一的,但工具作用及实施结果,都不是唯一的。工具及工具作用对象,作用结果都不是唯一的。“快乐教育”不是“快乐教育”结果,也不是“快乐教育”结论,而是“快乐教育”这一具工具特性的概念。“快乐教育”过程与快乐实质,是“快乐教育”域及域内的一切。“快乐教育”是否真实?关键是“快乐教育”掌控在谁的“手里”——“快乐教育”的操控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背后的“操控手”决定“快乐教育”的过程与实质。对象,以及指向,关键是在实施过程,这说明了其背后“操控手”是实施“快乐教育”的关键所在。</p> 快乐教育的核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的核心是“教育”,“教育”指向实施区域是“快乐”。快乐不是值,而是关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工具认知问题,自我认知的局限与参与,此外,无知、欲望、权利等插入、干预,加大了“快乐教育”取向区域的挤压与误解,这无形中“掠夺”“快乐教育”的域与空间,甚至形成误区,形成陷阱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理论支撑及可实施的事实存在。现实中,人们因无知及认知局限,这些都直接干预并影响快乐教育的实施。当“快乐教育”被不同个体解读,并按个人认知解读出发,所走向的就是生命个体所“认为是这样的‘快乐教育’来进行相关教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是源于人们的美好愿望,而非词语“快乐”所陈述的词语层面上的信息传递。人们若真的理解工具,理解娴熟驾驭工具所需要付出的时间与血汗,甚至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快乐教育”的认识达与事实相匹配的认知高度,才能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工具认知与自我认知错位或认知不足(局限),工具认知与工具功能可能都是停留于工具层面,而非处于工具运用过程,更有可能是处于自我满足自我认知的欲望满足式的工具加工,而非工具信息承载与工具信息功能的生发与实现。认知肤浅与认知行为错乱,是永远到达不了“快乐教育”的事实层面。“快乐教育”的核心,应是快乐教育事实存在与快乐教育工作、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实施。</p> 快乐教育过程与实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过程与实质的认知,是快乐教育开展的根本。前面我们讨论了,认知错乱,会导致快乐教育与事实不符,甚至与快乐教育相违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的过程,本身是工具学习、掌握与熟练驾驭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于“我认为是这样的”的获利的认知层次。快乐教育,实质是让工具学习驾驭过程中的心理认知与愉悦获得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涉及奖赏、成功与心理愉悦的积极建设过程,复杂的心理愉悦与复杂的神经系统建设,人们习惯于“快乐教育”概念层面的工具驱动与工具认知,这远离快乐教育的事实层面。没有快乐教育事实,是根本不存在“快乐教育”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中,与“快乐“相关的是心理愉悦,让心理愉悦的是学习上的成功,是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心理获得,是学习品质的有效养成,重要的是认识神经系统建设与脑物质建设,快乐教育建设与心理愉悦的关联部分,人们从神经系统科学建设的角度,认识快乐教育过程中,真正实现科学干预科学建设,最终有望实现快乐教育。盲目或无知,只有由盲目与无知所操控的带着“快乐教育”口号的伤害,而不存在快乐教育事实与快乐教育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脑科学角度看,实质是脑合理使用,并掌握脑物质建设的机理,有效进行与脑物质建设的“快乐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快乐教育”高效高能,产生高效益的教育事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乐教育在功利欲望捆绑下,就毫无“快乐”可言,甚至可以说,是别样或扭曲的,更无“快乐”存在。因为工具认知与自我认知局限或不足,势必将“快乐教育”捆绑上功利、欲望的案台,成为功利、欲望的鱼肉,为创收而把“快乐教育”催生、催长、催肥,这样,“快乐教育”非快乐,而是在畸形发展路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快乐教育”的核心与主体行为,才不会走偏走远,才不会做出“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才不会让所有的教育活动失去笑声与美好意愿,才不会让快乐教育失去生命与活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