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笔记:太仓南牌楼速写 (作者:赵炎)

赵炎

太仓南牌楼,原是州桥北堍一座古牌楼的名号。只是在我记事时,那牌楼早已没了往日模样,只剩两根立柱孤零零立在原地,飞檐、匾额等构件早已荡然无存。可“南牌楼”这三个字,却成了这片区域的代名词,一直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br>  儿时的南牌楼,是老城厢烟火最盛的热闹地之一。这里除了静静卧着一座名为州桥的元代古桥,余下的空间全被日常店铺填满。粮油店、煤球店、小饭店、杂货店,还有飘着油条香的大饼铺、冒着热气的老虎灶……林林总总挨在一块儿,器物碰撞声裹着生活气,把日子衬得格外鲜活。<div><br></div> <h5>《南牌楼小景》铅笔速写(1983年)</h5><div><br></div><div><br></div><div> 印象最深的是那家粮油店,那时买米买油还要凭票供应,排队付钱后手拿米袋对着柜台上伸出的一个小口,听着米哗哗地流出来,可稍不留意就会洒落在水泥地上,得赶紧蹲下来,一粒一粒往回捡。粮店里有位操着苏州软语的胖阿姨,说话声和她的身形一样中气十足,亮得能穿透排队的人群。每次去买米,总是未进店门先闻其声,时至今日仍觉余音绕耳。<br> 最不愿去的是煤球店,那时买煤球要自己拣,蹲在煤堆前挑拣完整的煤球装进框里,最后还得自己挑着担子往家走。脏且不说,关键是一担煤球足有一百二十来斤,压在肩上沉得挪不动步。从煤球店挑回家,再一步步搬上三楼,每次都累得汗透衣衫、大口喘气。<br> 后来有了专门送煤上门的师傅,我才算彻底摆脱了这份“买煤球的心悸”。<br></div><div><br></div> <h5>《南牌楼评弹团宿舍》钢笔速写 1984年</h5><div><br></div> 杂货店西边,藏着太仓评弹团的驻地。一条幽深的窄弄斜斜往里伸,总引得路人忍不住往里望。弄堂后门直通灯光球场,平日里常能听见打球的喧闹声。只是弄里住了太多人家,杂物堆在墙角,晾衣绳在空中牵成网,显得有些杂乱,却也满是市井的细碎暖意。 <br>  沿街那栋两层小楼的雕花阳台倒是很吸引人,红漆雕栏虽褪了色,缠枝纹、回纹还清晰可见,望着那精致的木构,总忍不住想起古代小说里“小姐凭栏抛绣球”的场景,想来从前该是有钱人家的宅院。 <h5>《南牌楼旧景》油画棒(40cmx35cm)2023年</h5> 这样藏着故事的老宅子,在南牌楼一带还有不少。<br>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改造的浪潮漫到了这里。南牌楼地区除了王锡爵家堂被保留下来,其余老建筑全被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路和崭新的商铺。“南牌楼”这个称谓,也像当年的古牌楼一样,戛然而止,再少有人提起。<br>  还好,那座元代的州桥留了下来。如今走过桥畔,望着桥身斑驳的石纹,还能让人依稀辨出,曾经热热闹闹的南牌楼就在这附近,藏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br> <br> 2022年<div><br></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 谢谢您的关注、阅读</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 <h5>作者简介:赵炎,国家二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太仓市博物馆馆长。出版有《赵炎水乡风景速写画选》(古吴轩出版社)、《赵炎风景油画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娄东画派赵炎山水画选辑》(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