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杨庄地处浑源小盆地的东端,东面与沙圪坨、东信庄、赤泥泉等村庄的山坡地相连,有多条小河由东向西流经故乡,在杨庄村的东南形成了丰沛的水系——浑河。</p><p class="ql-block">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屋的门前是一条弯弯曲曲却能通往东西的路,人们习惯叫前街。在路的南面,有一条季节性水渠。再往南曾经有两条河,离家最近的一条叫前河槽,往南与麻湖相隔的一条叫后河槽,最后都汇入浑河,形成故乡特有的“两河流域”,灌溉了故乡上百亩良田,养育了故乡三千父老,孕育出故乡人才辈出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 据村里老人们讲,杨庄村先有前河槽,再有后河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杨庄村南只有一条河,那就是离我家最近的前河槽。每年到了雨季,上游的洪水从我家门前流过。雨大的时候,大人们一边忙着防洪,一边看护孩子和家畜;等洪水小的时候,前河槽又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小伙伴们相互嬉戏打闹,玩儿得酣畅淋漓。在不经意间,河水向西拐进了一片小树林,带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钻进了那条水渠一路向西,饱饱浇一浇西头的果园,好好润一润下河子的土地,一派丰收在望的好年景。</p><p class="ql-block"> 有水的地方,就是最富活力的地方。每当下雨后,在前河槽留下了许多清凌凌的水坑儿。勤劳的女人们以石块当搓板,以拳头当棒槌,结伴去前河槽一起洗衣服,拉家常;到了冬天河水结冰后,年轻人扛着滑车和锥子,去前河槽滑冰,人跌倒了爬起来,滑车溜了追回来,乐此不疲,直滑得衣服尽湿、太阳落山。</p><p class="ql-block"> 后来,村里的大人们渐渐发现了一个潜在的风险,总觉得前河槽离村太近,孩子们经常去玩儿不安全。于是,村里就在前河槽的南面挖了一条更宽的河槽,起名叫后河槽。从此,人们把前河槽的入口用土石堵住,浑河水便缓缓从后河槽流过。</p><p class="ql-block"> 虽然河道变了,但人们对河水的敬畏没有改变。每当下大雨的时候,没事干的人们经常到后河槽看洪水奔涌的盛况,有时还会看见从上游冲下来一些木材或家畜之类的东西。相反,在田地劳作的人们一看要下雨,赶快牵着牲畜、拿着农具往回跑。因为河上没有桥,走得慢了过不了后河槽,也就回不了家,让水拦在河岸边的事经常发生。</p><p class="ql-block"> 一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河槽上才建起了混凝土石拱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闲置的前河槽也得到了再利用。那时,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村里为响应党的号召,组织人们在前河槽开展“澄地、垫地、建梯田”活动,有时还挑灯夜战,扩大水浇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让人们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两河流域”孕育了人才辈出的城东文明,犹如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孕育西亚最早的古代文明一样,以曾经拥有杨庄公社、杨庄中学、杨庄宣传队等著称,是我心中永恒的灯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