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甲骨文 3

喜上梅梢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被誉为"沉睡三千年的密码"。</p><p class="ql-block">1.甲骨文于1899年末由晚清官员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并非偶然,而是当时金石学研究热潮与知识分子古文字知识储备的必然结果。王懿荣时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北大校长),他因病检查药材时注意到龙骨上的刻痕,与学者刘鹗共同断定这是前所未见的古文字。</p><p class="ql-block">2.目前已发现约10万片甲骨,包含5000多个不同字符,其中约2800个已被识别,确定无疑的约1500字。甲骨文多为瘦长型,因在龟甲或兽骨上手工刻写,竖笔顺刀而下较长,横笔滞涩较短。</p><p class="ql-block">记录内容多为卜辞(占卜记录),涵盖政治、经济、战争、历法等22个类别,是研究商代社会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3.商代统治者极度迷信,几乎事事占卜。</p><p class="ql-block">-筮(用蓍草计数)</p><p class="ql-block">-卜(灼烧甲骨观裂纹)。 </p><p class="ql-block">主持占卜的贞人集巫师、学者、医生、书法家于一身,地位极高,仅服从于商王。 商王作为“全国总巫师”,通过掌握祭祀礼器(如九鼎)和占卜程序巩固权力。</p><p class="ql-block">4.甲骨文按商王朝兴衰分为五期,风格从粗犷到精细演变: </p><p class="ql-block">- 雄伟期(武丁时代):字体剑拔弩张,反映军事强盛。 </p><p class="ql-block">- 谨饬期(祖庚、祖甲):字体静穆温和。 </p><p class="ql-block">- 衰落期(帝辛前期):内容平庸,刻工潦草。 </p><p class="ql-block">- 中兴期:风格多样,疏朗奔放与玲珑乖巧并存。 </p><p class="ql-block">- 严整期(帝乙、帝辛):笔法森严,为周代金文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5.甲骨文是华夏文明中"源远流不长"的特殊存在,商周后彻底失传,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 </p><p class="ql-block">- 没落原因:周人"敬鬼神而远之",认为"治国在人不在天",占卜活动锐减,甲骨文逐渐被更实用的竹简取代。 </p><p class="ql-block">- 现代研究:仍有大量甲骨文待破译,中国文字博物馆曾悬赏10万元/字鼓励攻克"硬骨头"。</p><p class="ql-block">&商王以天干命名(如武丁、盘庚),"纣王"实为周人给帝辛的贬义谥号;妇好墓出土的甲骨记载她曾率1.3万大军出征,但学者对这一数字存疑。</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鼎》金文</p> <p class="ql-block">用来占卜的蓍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