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致九三少年的“成长与志向”

一高附中💓萍萍

<p class="ql-block">  初中有一句不成文的“真理”:初中三年里,八年级的学生最难管。</p> <p class="ql-block">  细想下来,这三个年级的孩子,恰似三段截然不同的成长图景。</p><p class="ql-block"> 七年级的孩子,带着刚踏入中学校园的新鲜与懵懂,对老师的话多有遵从,对校园规则也带着几分敬畏,课堂上会认真举手,课后会主动问问题,那份纯粹的“听话”,总让教学多了几分顺畅。</p><p class="ql-block"> 到了八年级,情况却悄然改变。他们早已褪去初入校园的新鲜感,也度过了与师生的磨合期,不再刻意装出“乖学生”的模样来讨老师欢心;偏偏这一年没有九年级迫在眉睫的升学压力,课本里的知识难度却陡增,学业带来的压力无处发泄,便容易生出各种问题——课堂上悄悄传纸条、课后和同学起小摩擦、对老师的要求阳奉阴违,成了问题最集中的“八年级现象”。可就是这样,孩子也是鲜活的,是和老师斗智斗勇,让老师们头疼的一段岁月。</p><p class="ql-block"> 九年级的孩子确实“懂事”了,大了一岁,也看清了升学的压力,不用老师多催,就知道埋头刷题、主动学习。</p><p class="ql-block"> 可这份“懂事”里,却少了几分鲜活——九年级的课堂上,孩子们常常一致沉默,不愿开口回答问题,不愿主动分享想法,哪怕老师抛出再有趣的话题,教室里也多是一片安静。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常常忍不住想:教育难道只靠升学压力来驱动吗?我们期待孩子认真学习,可期待的是他们在课堂上眼里有光、敢于表达;我们希望他们好好学习,是希望他们多读书可以明事理,考上好的大学,也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接触更大的世界,接触更多有趣的事和更优秀的人,可以探寻更多的人生真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这一部《恰同学少年》,它围绕伟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活展开,讲他与蔡和森、萧子升等伙伴,在杨昌济等老师引导下,从“为自己读书”到“为国家读书”的觉醒。既能看到伟人青春里的迷茫与韧劲,打破“完美人设”的距离感;又能借他们“为家国读书”的初心,明白学习不只为考试,悄悄点燃自己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  观看《恰同学少年》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对照自我、反思成长的过程:当他们看到毛泽东为增长见识而广泛阅读时,会思考自己是否局限于课本;当他们看到青年们为理想而团结奋斗时,会审视自己的志向是否坚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触动内心,让“报国志”从抽象的概念,变成可感、可学、可行的行动指南。</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心灵。一本史书、一部剧集,看似微小的载体,却能让伟人精神穿越时空,与当代少年的心灵同频共振。</p> <p class="ql-block">  百年后的今天,山河无恙,但“为国为民”的志向从未过时。</p><p class="ql-block"> 我希望九三的孩子们能在《恰同学少年》中回望青春,不只是为了学习历史,更是为了让伟人的精神成为照亮未来的光——让他们懂得,青春的意义在于奋斗,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而年少时立下的报国之志,终将成为支撑他们走过风雨、走向远方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