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学意正浓。为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0月16日,石嘴山市平罗城关第六小学的数学组及英语组教师们,满怀期待地来到兴庆区实验第三小学,通过跟岗学习与深度教研,共探教育良方,共绘成长蓝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数学分会场</p><p class="ql-block">第一节是汪茜主任带来的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课程以网页版“魔法盒”游戏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输入数据与输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极大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新知探究环节,汪老师利用无线数轴中a与a+3的数值变化规律,通过“移动a点位置”等数字化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变量关系与代数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定变量a,并在数轴上定位a+3,强化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在“魔法式子设计”环节,学生被邀请从“新视角”设计具有特殊规律的式子,并通过举例验证其“魔法特性”,体现了学生从具体算术到抽象代数思维的跨越。教师通过实时投屏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全班共同辨析、归纳方法,营造了民主而活跃的探究氛围。学生在“自主答题—合作验证—成果展示”的循环中不断深化理解。课程尾声,教师布置“探究生活中的魔法数学”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代数思维与规律探究能力延伸至真实场景,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丁晓霞老师利用思维工具扣条,融合数学思维与手工实践的创新观摩课——二年级《千变万化—乘加乘减》。课程伊始,教师以精美的花环作品引发学生观察与欣赏,并适时提问:“你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了什么?”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外在形态引向内在的数学规律,巧妙揭示了“千变万化,皆有其律”的课堂主题。课堂核心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实践任务,任务一:制作花环与皇冠。学生首先动手制作“一模一样的花环”,并探索用算式(如3×6, 2×6+6)记录所用扣条数量。随后,教师引导“取掉蓝色,翻转一下”,将花环变身为“皇冠”。这一巧妙的变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让他们直观体验到“数随形变”的数学关系。任务二:探究摩天轮转盘。在计算扣条数量的环节,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涌现出多种创新解法,如3×3+3、3×6-6、2×5+2等,展现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任务三:创意制作蝴蝶。在制作蝴蝶的开放任务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汇报时列出了3×6+2、2×10乃至6×2+8等多样化的算式,充分体现了“数感”与“空间想象力”的融合。课程最后的“创意挑战”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学民主得以充分体现:每一位学生的想法都得到尊重,每一种解题思路都得以展示。在协同创作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表达,更滋养了倾听、协作与包容的“集体素养”。</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用字母表示数》结课不久,希沃智能反馈系统就已经对这节课生成了课堂智能反馈报告,实验第三小学数学组的老师们马上分组投身于报告的分析研讨。十点三十分,大家再次齐聚智慧教室,开展联合教研。七位教师代表依次登台,对反馈报告进行解读交流。</p><p class="ql-block">本节课围绕“用字母表示数”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意识,为后续学习方程、函数等内容打下基础。整堂课时长43分钟,采用“混合型”教学模式,教师行为占比56%,学生行为占比44%,师生互动频繁,节奏平稳。课堂中,学生练习时间达21分19秒,师生问答15分55秒,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数学魔法盒”、数轴操作、图形表达等多种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中,理解型和应用型问题占比达65%,体现出良好的问题链设计能力。例如“为什么每个数是一个未知数?”等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此外,本节课还借助AI系统实时采集学生行为数据,平均抬头率67%,举手率54%,参与度34%。系统还通过弗兰德斯分析、S-T曲线等工具,精准呈现师生互动状态,为教学反思提供了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尽管本节课整体表现良好,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首先,高阶思维问题偏少,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问题合计占比仅32%,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增加开放性、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跨情境迁移。其次,学生主动表达不足,学生自发发言比例仅为47%,说明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答”的模式仍占主导。建议采用小组合作、抢答机制、数字化投票等方式,鼓励更多学生主动表达。第三,课后延伸设计薄弱,课中与课后任务衔接尚处“初阶”,缺乏具体、分层的学习任务设计。</p> <p class="ql-block">解读完毕,实验三小罗平校长向城关六小的老师们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史,目前使用的两套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及基于数据分析下的行知5C数智课堂教研模式。城关六小的老师们对这种即时反馈、即时分析、即时交流的教研活动展示出浓厚的兴趣,并对这两节课提出他们的感想,他们认为,《用字母表示数》这节概念启蒙课,结构完整,教师通过“预学反馈”中“输入的数与输出的数之间的关系”引入,并统计29位同学使用“×”(字母)表达关系,说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符号化思维,教师顺势引导,自然切入课题。利用数轴表示 a 与 a+3 的位置关系,帮助学生从具体数字过渡到抽象字母,理解“a+3”表示“向右移动3个单位”,有效突破认知难点。教师明确“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并在数轴上让学生自行确定 a,再找出 a+3,强化字母的变量含义,而非固定数值,符合代数思维的培养目标。在 a×3=3a 的简便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自学,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的规范性与自学能力。第二节课设计大胆,构思新颖,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符合“数学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算式,表达同一数量关系,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乘法意义的深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任务设计由模仿到创造,由统一到开放,既落实基础,又鼓励创新,体现了一定的教学层次性。学生通过“做—算—说”一体化活动,在操作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在表达中巩固算理,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语分会场</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英语组的教研活动也在同步进行。活动伊始,两节精彩的英语阅读写作课先后呈现,为在场教师带来了生动的教学示范。</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展示课实验三小富宁校区的丁燕老师执教,课题为六年级上册《Unit3 My weekend plan》的“Read and write”板块。丁老师以“周末计划”为核心,巧妙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预测—阅读—梳理—仿写”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课堂上,丁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文中人物的周末计划,清晰呈现文本结构。紧接着,兴庆区实验三小书院校区的杨海玥老师带来了六年级上册《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的“Read and write”教学。杨老师以“交通方式”为切入点,通过趣味视频、图片展示等方式导入新课,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阅读教学中,她善于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挖掘文中关于不同交通方式的描述及原因。</p> <p class="ql-block">两节精彩的观摩课后,评课环节如期开展。老师们围绕课堂教学各抒己见,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在研讨中共同成长。</p><p class="ql-block">首先,平罗城关六小李书记及英语组教师代表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李书记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和教学实施。同时,老师们也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在阅读课中更好地渗透写作方法”“如何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兴庆区实验三小执行校长王彩莉校长带领英语组团队进行评课。王校长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出发,对两节课进行了深度剖析。她指出,丁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思维导图的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杨老师的课堂注重学科融合,将交通方式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最后,王萍校长对本次评课环节进行总结。她表示,两位老师的展示课各有特色,充分展现了两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她希望两校教师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耕课堂,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提升英语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评课环节结束后,实验三小英语教研组组长杨海玥老师围绕“早读家学经验”进行了交流分享。</p> <p class="ql-block">教研活动结束后,王校长带领平罗城关六小的老师们分别进入到四年级教室参观和应用科大讯飞畅言系统和致成楼四楼科创中心,共同感受科技带给我们课堂的重大创新与变革。</p><p class="ql-block">此次校际联合教研活动,为两校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通过课堂展示、深度评课、经验分享等环节,老师们不仅收获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方法,更增进了两校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未来,平罗城关六小与兴庆区实验第三小学将继续基于数智分析携手同行,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共同推动小学教育教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刘冬青</p><p class="ql-block">一审一校:汪茜</p><p class="ql-block">二审二校:罗平</p><p class="ql-block">三审三校:杨海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