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日-1918.11.11.)

姜贵成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距今已100余年了,一战时期,中国经过辛亥革命,已进入了中华民国,由袁世凯任大总统,袁死后由副总统黎元洪上位,但实权掌握在段稘瑞之手。一战暴发后中国宣布不予参战,采取中立的态度。到战争的第三年加入协议国参战,派出了十几万的劳工后勤支援,算是战胜国。由于国力弱,没有话语权,“巴黎和谈”中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b>一战前的世界格局:全球</b>以欧洲列强主导的多极争霸为核心,政治格局由欧洲列强绝对控制,形成以英、法、德、俄、奥匈等国为中心的多极争霸体系。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意大利)与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严重对峙的紧张态势,直接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b></p><p class="ql-block">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随后支持奥匈,俄国支持塞尔维亚,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相继卷入,战火迅速蔓延至全球。‌‌</p> <p class="ql-block"><b>一战的主要战场在欧州、五条战线:</b></p><p class="ql-block"><b>‌西线‌:</b>德国与英、法在法国北部及比利时展开阵地战,关键战役包括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p><p class="ql-block"><b>‌东线‌:</b>德国、奥匈帝国与俄罗斯在波兰、波罗的海至巴尔干地区进行运动战,如坦能堡战役。‌‌</p><p class="ql-block"><b>‌巴尔干战线‌:</b>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对抗。‌‌</p><p class="ql-block"><b>‌意大利战线‌:</b>意大利转向协约国后与奥匈帝国对峙。‌‌</p><p class="ql-block"><b>‌中东战场‌:</b>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争夺苏伊士运河及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加里波利战役。‌‌</p>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b>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标志实际战争停止。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署标志正式结束战争状态。</p><p class="ql-block">一战结束还是同盟国逐步崩溃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同盟国瓦解‌:1918年,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先后投降,德国陷入孤立;同年11月,德国国内爆发基尔港水兵起义,德皇退位,加速投降进程。‌‌德国失败显得“突然”且缺乏预兆。‌‌</p><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11日凌晨,德国代表贝格尔与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雷道车站(福煦车厢内)签署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午11时整,西线全线停火,军事行动终止。‌‌</p><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德国需在15天内从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及莱茵河左岸撤军,并交出大量军事装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与战败国</b></p><p class="ql-block"><b>1、战胜国是协约国</b>:主要包括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早期)、日本、中华民国等国家‌。</p><p class="ql-block"><b>英国‌</b>:作为协约国主导力量,全程参与战争并主导战后秩序。‌‌</p><p class="ql-block"><b>‌法国‌</b>:核心成员,在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b>‌美国‌</b>:1917年参战,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显著增强协约国实力。‌‌</p><p class="ql-block"><b>‌意大利‌</b>:1915年从同盟国转向协约国,战后被承认为战胜国。‌‌</p><p class="ql-block"><b>‌俄罗斯帝国‌</b>:早期参战,1917年退出。</p><p class="ql-block">‌<b>日本‌</b>:在亚洲战场对抗德国,战后获得德国太平洋殖民地。‌‌</p><p class="ql-block"><b>‌中华民国‌</b>:以派遣劳工和物资支持协约国,被正式承认为战胜国。‌‌</p><p class="ql-block"><b>次要战胜国</b>(比利时、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等,它们在战争中贡献较小但被纳入协约国胜利框架</p><p class="ql-block"><b>2、战败国是同盟国</b>:同盟国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四国组成的军事同盟国家。</p><p class="ql-block">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同盟条约》形成“三国同盟”,意大利1915年倒戈协约国,三国同盟瓦解。‌‌</p><p class="ql-block">‌参战时间‌: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德意志帝国(1914年8月1日)、奥斯曼帝国(1914年10月29日正式)、保加利亚(1915年10月14日)。‌‌</p><p class="ql-block"><b>*奥匈帝国</b>:解体后主要形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等国家;</p><p class="ql-block"><b>*奥斯曼帝国:</b>奥斯曼帝国解体后被土耳其共和国继承,其领土包括现代土耳其及多个中东、东欧和北非国家)。‌</p><p class="ql-block">奥斯曼帝国分裂解体为今天的土耳其、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波黑、北马其顿、希腊、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索马里等国家和地区。</p><p class="ql-block">*匈牙利在历史上(16-17世纪)部分时期属于奥斯曼帝国。而1867年至1918年则属于奥匈帝国。1867年,奥地利帝国改组为奥匈帝国,匈牙利获得高度自治权,形成二元君主国(保留独立政府、议会和财政权,但外交、军事由帝国中央政府管理)。1918年一战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独立为匈牙利王国。‌‌</p> <p class="ql-block"><b>一战的影响与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一战导致奥匈、奥斯曼、德意志和俄罗斯四大帝国解体,东欧民族国家兴起。</p><p class="ql-block">一战催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的相关条约),种族安置问题为二战埋下隐患。 </p><p class="ql-block">一战造成超850万士兵和1300万平民死亡,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p><p class="ql-block">一战客观上推动了军事技术革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p><p class="ql-block">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处置及列强间利益协调的产物。帝国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外交会议重建全球秩序。以巴黎和会(1919年)确立的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补充亚太地区的华盛顿体系共同构成。体系本质是英、法、美、日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的工具,反映了战后列强实力对比的变化。‌‌</p><p class="ql-block"><b>该体系的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1、以《凡尔赛和约》(1919年)为核心,包括对德国及其盟国的处置:</p><p class="ql-block">领土调整:德国割让阿尔萨斯-洛林予法国,丧失全部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委任统治”)。‌‌</p><p class="ql-block">军事限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禁止拥有空军、潜艇等进攻性武器。‌‌</p><p class="ql-block">赔款与经济:德国需支付巨额赔款(约1320亿金马克),并承担占领军费用。</p><p class="ql-block"><b>‌2、</b>以华盛顿会议条约为基础,调整亚太地区关系:</p><p class="ql-block">《四国条约》:废除英日同盟,美、英、日、法达成互不侵犯协议。‌‌</p><p class="ql-block">《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主力舰吨位比例(美英5:5:3:日:法意1.75),限制军备竞赛。‌‌</p><p class="ql-block">《九国公约》:确立中国“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陷入多国共管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