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记事(五)团宣传队趣闻

无极真人

<p class="ql-block">昵称: 无极真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5577907</p> <p class="ql-block">1969年初,我被调到23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老营长说是白团长发了话,奇怪的是我这么一个最普通的小兵怎么会惊动团长呢?一定是宣传队的一帮战友老乡在“作怪”。</p> <p class="ql-block">我背上被包离开了连队。先是沿着雅砻江边的公路顺流而下,身边不时有运输卡车驶过,车轮卷起滚滚黄尘。路旁,碧绿的江水发出隆隆声响,急匆匆地奔向金沙江。在雅砻江即将与金沙江汇合的地方我跨过了雅砻江大桥,顺着公路逆金沙江而上,去寻找团宣传队的驻地。</p> <p class="ql-block">路过团部大门,问了哨兵才知道宣传队驻在不远处路边的小荒山上。顺着小道爬上山坡,就见两间席棚,一间是排练室,一间是木头钉的上下铺的宿舍,这就是宣传队的营房了。</p><p class="ql-block">席棚可是名副其实,没用一砖一瓦,也没有干打垒的墙,是完全用芦苇席钉在木柱上合围而成的。屋顶是油毛毡铺的,每到中午,攀枝花的艳阳晒得油毛毡烫手,上铺简直不能呆。好在我们也不睡午觉,待到太阳落山,江风习习,即使夏夜也不会闷热难耐。在我的印象里没有厕所,反正当时宣传队也没有女兵,所以就在荒山上的茅草丛中自行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铁道兵五师二十三团宣传队全家福</span></p> <p class="ql-block">团部的几幢干打垒房离我们的驻地也就二三百米,一进团部大门迎面就是一副巨大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像,像上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九个大字。</p><p class="ql-block">我们一日三餐都在团部食堂吃,山上没水,所喝所用的水都从团部用桶挑上小山,李明亮和我争着承担了这个光荣的任务。</p><p class="ql-block">那时宣传队不到二十人,来自五湖四海,一起入伍的成都兵就有八个,还有来自天津、安徽、湖北、广东等地的,个个都有特长。特别是我们宣传队居然有天津评剧团来的演员,他能舍弃天津卫的安逸来到这穷山恶水的成昆线当兵吃苦,真是令人敬佩。他本来就会“唱念做打”,翻跟头当然不在话下,因此,我们都不叫他大名而起了个外号“小翻”,每次演出他那一连串漂亮的跟头就为整台节目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的战友们都很勤奋,虽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但大家每天除了排练还要自觉练功,早上一起来就会有各种乐器的声音从席棚飘出,席棚内有人压腿有人倒立,好一番热闹景象,就连我这样没什么基础的人后来都能劈叉了。有两个安徽兵,为了提高拉二胡按弦的水平甚至晚上睡觉都把左手弯向手臂捆住。</p> <p class="ql-block">从连队到团宣传队,一个重要感受是“吃”的方面团部比连队强:首先是有食堂,不用蹲在地上全班围着一个菜盆吃饭了;其次是吃的好些,记得有一次过节,团部食堂居然有肉包子,那包子挺大,回忆起来其直径快100mm吧,而且管饱,我一口气吃了11个,肚子撑得圆圆的才罢手。我以为如此“战绩”应该在咱宣传队名列前茅了吧,哪知道回队一汇报,我仅仅排第五,个子没我高的周沁安以15个的战绩拔得头筹!啊,那顿大肉包子让我至今唇齿留香。</p> <p class="ql-block">我到宣传队主要是担任报幕,第一次上台看到台下黑压压一大片,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一时间脑袋一片空白,竟然傻傻地站在那里,都忘了怎么熬过来的了,后来逐渐不怯场了。</p><p class="ql-block">宣传队每台演出要一个多小时,演出节目中除了当时必有的样板戏片段之外还有舞蹈、小话剧、快板、乐器演奏等,大多都是自创的内容,有赞扬部队战士英雄事迹的,也有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我至今还能唱几句战友周沁安创作的歌:“常在江边把大军盼啦啊,把大军盼啦啊,今日大军坐我船,坐我船,滔滔江水流不断,军民情谊鱼水连……”,我觉得这词曲即使放到现在也还是挺优美的。</p><p class="ql-block">1969年下半年的一天,隧道里发生了塌方,岩石埋了几个战士,当抢救人员刨开石块,见一名战士被卡在巨石下,大家正要救他,他却说:“我没事,快去救其他人!”这名年轻的铁道兵战士叫刘体民。事后,团里把他树为典型,我们宣传队也赶排出歌唱英雄刘体民的节目,并及时搬上舞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正在排练《歌唱英雄刘体民》的节目</span></p> <p class="ql-block">每次出去演出,团部都会派那辆带蓬的南京牌卡车,开车的卢师傅三十多岁,微胖,和蔼可亲,是部队的职工。卢师傅开车多年,经验丰富,他讲过一次遇险:一次在工地的盘山路上开车,路基塌陷,車翻了,滚到下一层路上,居然又翻正了,他继续开车前行。我们全体队员带着幕布、乐器、服装和道具坐卢师傅开的车都很开心。有时天都黑了还在山路上盘旋,我晕车,总爱双脚站在后车板上,用手抓住撑篷布的最后一根钢筋,将头伸出篷布任风自由地吹。</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全国除了样板戏就只有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以至于看电影时银幕上的人物说话之前就让小孩们一字不差地提前说了,所以我们宣传队自创的节目还是很受欢迎的,在全师汇演中我团宣传队荣获第一就是对我们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参加铁五师汇演时的23团宣传队</span></p> <p class="ql-block">宣传队去连队、兄弟部队、工厂、深山里的村庄、矿山等地方演出。我们曾有幸下过深深的矿井;见识过跳蚤非凡的跳跃;睡过铺着稻草的大地……</p><p class="ql-block">每到一个单位都受到热情接待乃至盛情款待,这表达了军民鱼水情深。</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去渡口市的企业慰问演出,该企业招待我们吃饭,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身后站着接待人员,每当我们的饭碗里剩下的饭不多时就会有一大勺饭从天而降,本来已经饱了,但不吃又觉得浪费,可吃着吃着,冷不丁又被加一大勺,情急之下我大呼:“吃不下了!”一嗓子出去,引得一众目光,唉,好<span style="font-size:18px;">尴尬。</span></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去深山里的村庄宣传。那里的农民第一次见到活生生的解放军,生产队专门派民兵照顾我们的生活。中午开饭,除了饭菜之外,还有一罐正在冒着热气的鸡汤。大家看着那黑乎乎、油腻腻的瓦罐,没人敢动。终于有一个勇敢者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众目睽睽之下,他用勺舀了点汤试着倒进嘴里,一瞬间,他眉眼突然放光地喊出:“味道绝了!” 于是,众人纷纷上前去分享这美味。原来,这鸡汤是用山里的野蘑菇炖的,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尝几回,反正我从未尝过此等美味。离别那天下着小雨,山里的小道泥泞难行,乡亲们冒着雨在泥泞的路段垫上石块,一路护送我们到公路。我们打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红旗边走边回头,乡亲们还在山道上向我们挥手,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十送红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