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成歌步调</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78388722</p><p class="ql-block">音乐:荣耀征程</p>  <p class="ql-block">红色经典,家国情怀——读《中华民族的人格》感悟</p><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总有一些文字如星辰般闪耀,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中华民族的人格》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犀利的笔触剖析民族性格,以炽热的情感呼唤家国情怀,在抗战烽火中燃起精神的火炬。书中所言“人格者,民族之魂魄也”,不仅是对个体品格的期许,更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叩问。</p><p class="ql-block">       今日重读这部红色经典,仍能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震颤——那些关于气节、担当与信仰的论述,早已融入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家国情怀最深沉的注脚。书中将中华民族的人格特质凝练为“坚韧、包容、忠贞、担当”。</p><p class="ql-block">        作者笔下,这种人格不是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具象为“刑天舞干戚”般的抗争精神,是“精卫衔微木”式的执着信念。当写到抗日战场上以血肉之躯堵枪眼的普通士兵时,作者笔锋如刀:“他们倒下的姿势,正是这个民族站立的脊梁。”这种将个体生命升华为民族符号的书写,让“家国”二字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宏大叙事,而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用生死抉择铸就的精神丰碑。</p>  <p class="ql-block">  正如书中所言:“所谓国格,不过是十四亿人格的叠加;所谓民族魂,不过是平凡人挺身而出的瞬间。”最撼动心灵的,是书中对“忠贞”的诠释——它绝非封建时代的愚忠,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熔铸一体的觉醒。作者记述了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的细节:日寇剖开他胃袋,只见草根与棉絮。这种将信仰置于生命之上的抉择,恰是中华民族人格的极致呈现。当书中写道:“真正的忠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将‘小我’碾作尘埃,也要在民族精神的苍穹中升起‘大我’的星辰”,我们突然读懂了家国情怀的深层逻辑:它从来不是被动的牺牲,而是主动的生命选择,是个体在民族危难时完成的精神成人礼。</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时代回望,书中振聋发聩的诘问依然锋利:当物质丰裕稀释了苦难记忆,我们是否还守得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当个人主义解构着集体叙事,我们是否还愿意相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老誓言?答案或许就藏在作者最后的预言里:“中华民族的人格,终将像黄河九曲,即使遭遇峭壁,也要咆哮出属于自己的河道。”这种历久弥新的精神生命力,恰是红色经典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仍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始终保有“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纯粹。</p><p class="ql-block">        从《中华民族的人格》到今天的中国,我们走过千山万水,但精神的原乡从未改变。那些镌刻在书中的家国情怀,早已化作港珠澳大桥的跨海脊梁、化作北斗卫星的苍穹之眼、化作抗疫医护的逆行足迹。当个体生命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时,我们终于读懂了作者写在扉页的那句话:“所谓民族人格,不过是每个中国人挺直站立时,在东方大地上投下的影子——它连起来,就是中国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