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天清晨,山风微凉,我站在演习场边缘,望着一排排火炮静静列阵。炮管昂首指向天空,像一群沉默的巨兽等待号令。履带压过碎石,发出低沉的摩擦声,远处士兵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这场景让我恍惚——仿佛不是在参观展览,而是穿越回了那个炮声震天的年代。虽然今日无战事,但那股肃杀之气仍从钢铁的缝隙里渗出来,压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风很轻,旗却绷得笔直。我和几位老战友并肩站着,手托红旗,掌心微微出汗。那面“八一”军旗红得发亮,五角星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四十多年前我们第一次升旗时的模样。横幅上写着“炮三师隆重纪念炮击金门停止40周年”,字迹庄重,像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回音。我们谁都没说话,站在这里,本身就是一种回答。</p> <p class="ql-block">绿色军装整齐划一,我们像一排青松,伫立在红旗前。目光望向远方,其实早已穿越了四十年的晨雾与硝烟,与年轻的自己隔空相望。那面红旗依旧鲜亮,像未曾褪色的记忆,燃烧在每一个凝视它的眼中。纪念的从来不是战争的轰鸣,而是枪声停歇后的清晨,是和平降临那一刻的深沉呼吸。此刻的肃穆,不是仪式的程式,而是从灵魂深处涌出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迷彩服上的每一道褶皱,都像是被岁月与纪律共同压平的印记。我们静立屋内,双手紧握旗帜,“炮三师二零五团”几个字沉稳有力,镌刻在旗面,也镌刻在血脉之中。这不只是一个番号,那是无数个昼夜的并肩前行,是炮火纷飞中从未断裂的情谊纽带。身后的横幅如一道时间的帘幕,轻轻一掀,便是1958年海峡上空的海风与炮声。我们站得笔直,并非为了今日的仪式,而是因为——我们曾真真切切地站在那片焦土之上,用青春守卫山河。</p> <p class="ql-block">六个人,六双布满岁月痕迹却依然坚定的手,共同托起一面旗帜。“十七团”三个字,写满了属于他们的年轮与荣光。房间铺着红毯,白板边缘还留着会议的笔迹,可此刻,这里已不是会议室,而是记忆的圣殿。我们沉默不语,却在眼神中完成了千言万语的交流——那是只有共历生死、同经风雨的人才懂的语言。横幅上的字在背后静静燃烧,如同一段永不熄灭的历史火焰,照亮了来路,也温暖了归途。</p> <p class="ql-block">四个人,四件不同颜色的上衣,却有着同样的神情——庄重得近乎凝固的沉默。我们手持旗帜,如同捧着一段不容遗忘的时光,生怕稍一松手,记忆便会随风飘散。背景中两面红旗静静垂落,宛如忠诚的守望者,默默注视着这场重逢。横幅上的字反复诉说着同一个主题:纪念。不是为了炫耀昔日的硝烟与功勋,而是为了铭记——那一年,炮声终于停了,和平的晨曦洒在大地上,而我们,活了下来,走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军装笔挺,姿态如松。我们四位老兵站在横幅之下,手中高举的旗帜上,“二零五团”四个字熠熠生辉,那是我们青春的代号,是热血写就的年轮。脸庞刻满岁月的沟壑,可眼神依旧锐利如初,仿佛仍能穿透硝烟,望见当年的战位。这不仅仅是一场纪念活动,更像是一次灵魂的重逢——与战友,与自己,与那段深埋心底、从未远去的军旅岁月。空气里没有喧嚣,只有沉默的敬意在缓缓流淌,如江河归海。</p> <p class="ql-block">开阔的天空下,我们静静伫立于空地之上,迷彩服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如同大地披上的铠甲。横幅在风中轻轻摆动,字迹清晰如初,仿佛时间也对它心生敬畏。其中有年长者拄杖而立,也有年轻人目光坚毅;有男有女,却都带着同样的神情——庄重而珍惜。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聚会,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集结。炮声早已远去,但记忆仍在,像这片蓝天,广阔无垠,永恒不灭。</p> <p class="ql-block">室内灯光柔和,大屏幕上滚动着泛黄的影像,仿佛从旧相册中走出的往昔。我们穿着统一的黑衣,手持“炮三师师直后勤”的横幅,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这笑容不张扬,却温暖如春阳,是对过往默默奉献的温柔致意。我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在重温——那些不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日子。后勤虽非前线,但每一箱弹药、每一袋粮食,都曾是战士活下去的希望,是胜利背后无声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亮着蓝色的图案,宛如一片静谧的夜空,映照着我们的身影。我们站成整齐的队列,黑衣如墨,横幅上的“炮三师2团”红得醒目,像一颗跳动的心脏。有人正举着相机,记录这一刻,镜头之外,是无数双凝望的眼睛。这不是表演,而是归属感的自然流露。地毯上的花纹静静铺展,仿佛也在倾听这群人无声的诉说:我们曾一起走过风雨,今天,依然站在一起,未曾离散。</p> <p class="ql-block">黑色的服装,整齐的队列,横幅上“炮三师17团”几个字格外醒目,如旗帜般飘扬在记忆的风中。屏幕上的历史照片缓缓播放,像在低语,诉说着那些被时光封存的故事。我们面带微笑,不是因为轻松,而是因为重逢的喜悦,是历经沧桑后终于再见故人的欣慰。四十载光阴如流水,可某些东西从未改变——比如站姿的挺拔,比如眼神的坚定,比如那份深埋于心、永不褪色的荣誉感。</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我们站得笔直,背后是军事装备的历史影像,横幅上写着“炮三师39团”。神情庄重,像在接受检阅,也像在向过去致敬。这不是演出,而是一次集体的宣誓:我们记得,我们存在,我们从未忘记。每一道目光都穿透了时空,落在当年的战壕与炮位上。这一刻,我们不是在追忆,而是在确认——那段历史,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永远不可分割。</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上的历史影像缓缓切换,我们手持“炮三师13团”的横幅,站成整齐的几排。黑衣如夜,却掩不住眼中的光芒。其中有男有女,年龄各异,但此刻,我们只有一个身份——战友。地面的花纹地毯承载着这份庄重,像时间本身,默默见证着重逢的珍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彼此相视时那一瞬的懂得:你还在,我就安心。</p> <p class="ql-block">屏幕泛着红光,标语在背景中若隐若现,如同历史的呼吸。我们手持“炮三师”的横幅,黑衣整齐,神情肃穆。这一刻,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集体的呼吸在空气中共振,如同当年操炮时的默契。我们不是在表演团结,而是在展现一种早已融入血液的归属——那是军旅生涯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记,是岁月无法磨灭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我们笑着,笑得坦然而热烈,笑容里有泪水的温度。横幅上“炮三师205”几个字在灯光下格外鲜明,像一颗跳动的军心。屏幕上的图像或许模糊,但我们的记忆清晰如昨。这是一场庆祝,也是一次确认:我们还在,我们记得,我们依然是一支队伍。纵使散落天涯,只要一声召唤,便能再次集结。</p> <p class="ql-block">开元大楼前,人群整齐排列,黑衣如墨,肃穆中带着温情。横幅上的字写着“庆祝炮三师暨炮兵南昌战友入伍三十五周年联谊合影留念”,像一封写给岁月的情书,字字深情。我们站在这里,不是为了炫耀功勋,而是为了告诉彼此:这些年,我一直在,你也未曾走远。风轻轻吹过,带不走这份沉甸甸的情谊。</p> <p class="ql-block">室内,红色横幅高悬,绿色军装笔挺,勋章在胸前微微反光,映出岁月的光泽。我们手持旗帜,五角星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不灭的信仰。背景中旗帜林立,标语庄严,整个空间仿佛被记忆填满,连空气都变得厚重。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纪念,而是一次灵魂的集结——当炮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