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牢记先烈遗志 奋发图强报国</p><p class="ql-block">——读《父亲王锡瑞在抗战时期的遇经历》心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三(6)班少先队员 唐柏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阅读了怀柔区关工委“五老”精心编撰的《关爱与传承》第15期读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每篇文稿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先辈的深情。其中,“五老”王金忠撰写的《父亲王锡瑞在抗战时期的遇险经历》,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烽火岁月的大门,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段山河破碎、万众奋起的壮烈年代。</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战争的残酷曾只是课本中的文字、荧幕上的画面。然而,当王锡瑞老爷爷的真实经历跃然纸上,我才真正明白: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怀柔大地上,曾有无数英雄挺身而出,用鲜血与生命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战之歌。那些舍生取义的身影,如烈火般点燃了我的心灵,激荡起胸中澎湃的热血与敬意。</p><p class="ql-block">王锡瑞老爷爷年仅十八岁便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在与日寇和伪军的周旋中,他智勇双全,巧妙利用地道、山林与河流,一次次化险为夷,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坚韧。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个秋日清晨,他在归村途中突遇敌寇。生死一线之际,他非但没有慌乱,反而镇定自若,迎面而上。当敌人询问“王锡瑞家在何处”时,他冷静地指向相反方向,竟成功骗过敌人,毫发无损地脱身。</p><p class="ql-block">读至此处,我的心跳仿佛也随情节起伏,为王锡瑞老爷爷捏了一把汗。他并非无惧,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压倒了恐惧。那一刻,他心中所念,或许正是:纵然我今日牺牲,热血也必化作燎原星火,点燃同胞的斗志,坚定战友的信念。正是这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挺立起我们民族最坚硬的骨骼。</p><p class="ql-block">1958年4月至1966年6月,王锡瑞担任怀柔县县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与30万民工并肩奋战于水库工地。1958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亲临怀柔水库建设现场视察,在王锡瑞县长的恳请下,欣然挥笔题写“怀柔水库”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怀柔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北京的大街小巷红旗飘扬,标语熠熠生辉,处处洋溢着对胜利的铭记与对和平的珍视。阅兵场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口号响彻云霄,那是对历史的庄严回应,更是对未来的铿锵宣誓。这声音,是千千万万先烈用生命铸就的民族回响,是穿越时空的不灭誓言,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王锡瑞老爷爷的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忘怀。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深知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浸染英烈的鲜血;我们头顶的晴空,曾穿越战火的硝烟。铭记苦难,方能珍惜当下;传承精神,才能开创未来。我当以先辈为榜样,传承红色精神,不负红领巾的荣光,奋发学习,强健体魄,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指导教师:赵予晨)</p> <p class="ql-block"> 雪地里的英雄</p><p class="ql-block">——读《杨靖宇将军的抗战岁月》心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三(6)班少先队员 王艺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当我轻轻合上《关爱与传承》读本,杨靖宇将军的这句呐喊仍在耳边回荡,像一团火,灼烧着我的胸口;又像一块冰,冻结了我的呼吸。今夜,我把书中那幅冰天雪地的画面铺展在稿纸上,让泪水与墨水一同流淌,只为告诉更多人:英雄从未远去,他只是化作了我们心中的种子,悄然生根。</p><p class="ql-block">读本中说,1939年的冬天,长白山深处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呼气成霜,杨靖宇的抗日联军却穿着磨破边的单衣,踩着齐腰深的积雪艰难转移。没有粮食,他们啃食树皮;没有棉鞋,他们用破布裹脚;没有火种,他们把“打回鬼子老家”的信念当作篝火。读到这里,我抬头望了望餐桌上没吃完的鸡腿,忽然觉得脸颊比寒风更烫。</p><p class="ql-block">最震撼我的一幕,是杨靖宇将军被敌人包围,五天五夜粒米未进,最终壮烈牺牲。侵略者为探明他“靠什么活着”,竟剖开他的胃——里面只有草根、树皮和一团团棉絮!那一刻,我的眼泪砸在书页上,“噼啪”作响。原来,真的有人用“钢铁”铸成胃,用“信仰”撑起骨,只为替我们挡住黑暗。</p><p class="ql-block">老师告诉我们,五星红旗之所以红得耀眼,是因为有无数像杨靖宇一样的先辈,把生命融进了那抹鲜红。他们把“小我”冻死在雪地里,却把“大我”种进了春天里。于是,今天的我们才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朗读课文,在夜幕降临的路灯下安全回家,在周末的公园里追逐风筝。幸福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雪地里,将军倒下了,他的鲜血浸透着雪地,又染红了我胸前的红领巾;火光里,将军又站起来了,那团火跳进了我的心里,从此种下三颗种子:</p><p class="ql-block">第一颗叫“珍惜”。从今天起,我会把餐盘里的最后一粒米吃干净,把“算了”“不要”改成“再试一次”。</p><p class="ql-block">第二颗叫“坚韧”。数学题再绕弯,我也要算到第三遍;800米再喘气,我也要冲过终点线。将军在零下四十度都没喊冷,我又有什么资格喊停?</p><p class="ql-block">第三颗叫“报国”。现在的我,只有把书读厚、把字写正、把身体练强,才能在未来把路走宽。让“中国”这两个字因我们而更加挺拔。</p><p class="ql-block">夜已深,我把书合起,却把那团火轻轻移进胸口。我知道,它会在每一次心跳里悄悄燃烧,照亮我前行的路。愿读到这篇文字的您,也能在心底腾出一点地方,让这团火安家。</p><p class="ql-block">雪会化,火会传。只要我们都不让那团火熄灭,中国就永远有光。(指导教师 赵予晨)</p> <p class="ql-block"> 忆怀柔烽火 承抗战精神</p><p class="ql-block">——读《沙峪战斗》心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三(7)班少先队员 张新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轻轻翻开由怀柔区关工委“五老”精心编写的《关爱与传承》——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刊,目光落在“怀柔”二字时,心头蓦然一热:这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更是我脚下土地的血脉记忆!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响,迫不及待地走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书中故事如星河璀璨,而最牵动我心的,是那场发生在家乡山野间的《沙峪战斗》。文字不再静止,化作硝烟滚滚的画面在我眼前铺展:寒风刺骨的山岭上,八路军战士伏于岩石之后,手握简陋武器,目光如炬。他们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敌人,却毫无退意。随着老将军李钟奇爷爷的讲述,我仿佛听见了枪声、呐喊声,看见了鲜血染红的土地。当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幸存者仍紧握钢枪、坚守阵地,我的眼眶不禁湿润——这哪里只是战斗?这是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担当!</p><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我以为英雄只存在于动画与传说之中。可读完这篇故事,我才真正明白:英雄,就在这片我们熟悉的土地上走过,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今天的安宁。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操场上的欢声笑语,饭桌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这一切,都浸透着先烈的牺牲。若没有他们挺身而出,哪有我们背着书包上学的自由?哪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想到这里,我的心一阵酸楚,悄悄抹去眼角的泪。</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我虽只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但心中已种下一颗信念的种子。我要像抗日战士们坚守阵地那样认真听讲,像他们冲锋陷阵那样勇敢面对困难,像他们守护战友那样真诚对待同学。我要锻炼强健体魄,勤奋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那不屈的抗战精神,在我们这一代手中薪火相传,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沙峪战斗》的故事,如一颗火种,点燃了我心中的敬仰与责任。它教会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也让我懂得: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不退缩;真正的英雄,是默默奉献、无畏前行的人。正如《国家公祭鼎铭文》所言:“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国圆梦,民族复兴。” 我坚信,只要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祖国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指导教师:孙凤香 卜依莲)</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大英雄</p><p class="ql-block">——读《关爱与传承》杨靖宇将军故事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三(7)班少先队员 刘天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三个字,承载着怎样的分量?是血脉相连的认同,更是刻入骨髓的坚韧与忠诚。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这份深沉的爱国情怀,催生出无数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用生命撕破黑暗,才换来今日山河无恙、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杨靖宇将军的名字,如一座巍峨丰碑,矗立在我心中。读《关爱与传承》中关于他的篇章,我的心被深深震撼:年仅三十五岁,便为国捐躯。泪水悄然滑落,打湿了书页,也打湿了我对英雄的理解。更令我动容的是,敌人剖开他的腹部,竟只发现枯草、树皮与棉絮——支撑他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不是食物,而是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他不是神,却以凡人之躯行英雄之事,用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他是我心中最伟大的英雄,也是千千万万无名英烈的缩影。</p><p class="ql-block">杨靖宇的精神,并未随风消散,而是深深扎根于祖国大地。我的家乡怀柔,也曾是抗日烽火燃烧的热土。作为晋察冀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峪、洞台、渤海所等地,曾回荡着战士们英勇抗敌的呐喊。他们像杨靖宇一样,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妇女们也不甘落后,宣传抗日、支援前线,用柔肩担起家国重任。正是这股遍布城乡的“杨靖宇精神”,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抗日长城,为胜利奠定了坚实根基。</p><p class="ql-block">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享受着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幸福。但幸福不应成为遗忘的理由。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唯有铭记历史,传承英雄精神,关心国家命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能不负这来之不易的盛世,不负那一双双望向未来的殷切目光!(指导教师:孙凤香、卜依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发/雪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