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宛如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知名于北魏、北齐,兴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明、清各代,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石一木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让每一位踏入其中的旅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溯其源,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其起源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其母邑姜而建。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将国号唐改为晋,叔虞祠也就叫做晋王祠,这就是晋祠的由来。山西省简称为“晋”,也来源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的演进,晋祠逐渐从一个简单的祭祀场所,发展成为集宗教、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群,成为了三晋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晋祠的文化遗存极其丰厚,拥有各式建筑100余座,包括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时代序列完整,建筑类型齐全。如宋代的金人台、圣母殿、鱼沼飞梁等构架,金代的献殿,以及明代的水镜台、会仙桥、对越坊、钟鼓楼等,都是晋祠的胜迹。这些建筑与水系、亭台等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了晋祠独特的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价值连城的人文古迹千百年来一直守护和滋养着三晋文明,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璀璨的人文景观。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见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西人提起晋祠时,总会流露出深厚的感情。他们不仅将晋祠视为“晋源”,更将其视为“晋魂”。这份深情厚谊,唯有亲临晋祠,方能深刻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入晋祠,仿佛进入了一个静止与流动的交响乐章。晋水活源流淌不息,似乎在诉说着唐叔虞治水利民的古老佳话。历代皇帝如唐太宗等曾在此挥毫泼墨留下墨宝,历史上多个朝代都曾对晋祠进行过扩建和修缮。建筑史上的瑰宝在此汇聚一堂,被誉为“历代建筑博物馆”。每一砖一瓦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中轴线漫步前行,晋祠的“三三经典”绝对不容错过。从正门启程直至“三宝”“三绝”“三匾”,每一站都是历史的驻足之处,让人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宝”之中,献殿位于圣母殿前方,一眼看上去像个凉亭,实际上是供奉圣母、用于存放贡品的享堂。这座初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的建筑在明清几经翻修都保持了最初的格局——全靠榫卯结构连接而成,其通风透气的设计使得内部温度低于四周环境从而称为“古代的冰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献殿和圣母殿之间还有一片“鱼沼”,水池上架起了一座“十”字形的桥,“架虚为桥若飞也”,因此得名鱼沼飞梁。这座桥东西南北相互交叉,是历史上较早的一座立交桥,在《水经注》中早有记载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北魏年间甚至更早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作为这条中轴线上的“宝中之宝”,圣母殿则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并在崇宁元年(1102年)进行了修葺。这座重檐歇山顶的大殿高19米、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近似方形,展现了宋代建筑的精湛技艺,也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其前檐的八根廊柱上的八根木雕盘龙更是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之美外,晋祠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便是一绝,殿内43尊塑像,大小如同真人一般,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服装鲜艳、栩栩如生,通过手中持着的不同之物能看出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职业和身份,其中最出名的为“双面俏佳人”,其娇羞可人的形象令人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晋祠还有第二绝——晋阳之源难老泉。难老泉水自古以来不分旱涝从不断流,且水温常年保持在17℃—18℃,千百年来灌溉了无数良田,成为晋祠的一大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绝则是晋祠的周柏。晋祠中花木繁盛与背倚的悬瓮山呼应苍翠,在这绿意盎然中最年长的就是这株3000多年前种下的柏树,在圣母殿北侧静静伫立,见证了无数三晋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晋祠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地,因为这里亭台楼阁之间有着无数匾额楹联,涵盖了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三匾”,即水镜台的“水镜台”匾额、对越坊的“对越”匾额以及难老泉亭的“难老”匾额,每一块匾额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书法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要细细玩赏整个晋祠建筑群及其文化内涵,几天都看不完、说不尽。静坐于古朴的亭廊之下,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一千年前盛世华章的时代,那些历史上的辉煌在眼前缓缓铺展开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感受晋祠之美、领略三晋文明之魅力。</p> 圣母殿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中的宋塑仕女像。以头戴红花塑像最为珍贵。此仕女左脸笑颜,右脸哭相。</p> 周柏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一最早的立交桥</p> 金人台 <p class="ql-block">参观水塔醋厂</p> <p class="ql-block">山西水塔醋业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山西水塔老陈醋有限公司)成立于1976年,前身为清徐县杨房公社综合厂酿醋车间,现总部位于“中国醋都”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是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集原料种植、科研开发、酿造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拥有“水塔”“宝源老醋坊”等品牌,其中“宝源老醋坊”于2024年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p> 乔家大院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Qiao Family Courtyard),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晋商乔致庸家族的宅邸,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历经多次扩建和增修,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称。</p><p class="ql-block"> 2006年电视剧《乔家大院》在此取景,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 乔家大院与慈禧太后的交集主要源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西逃至山西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关键细节:</p><p class="ql-block"> 慈禧在逃亡途中因资金短缺,向山西首富乔致庸借款10万两白银。乔家未索要物质赏赐,仅请求慈禧亲笔题字。慈禧遂赐下“福种琅环”四字匾额和两盏宫灯,暗喻神仙洞府,既为乔家增添政治光环,也成为其商业信誉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汇通天下</p> <p class="ql-block"> 日昇昌首创汉字密码、水印防伪等金融技术,其分号遍布全国及海外,被誉为“中国现代银行鼻祖”。“汇通天下”既指金融网络的覆盖,也蕴含晋商“诚信为本、开拓进取”的经营理念。</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推开乔家大院的门,青砖上的每一道裂痕都是晋商百年的密语。驼铃已远,家训犹在。 站在回廊尽头,仿佛还能听见乔致庸拨算盘时,落下的那声轻叹。乔家的账本泛黄了,但‘诚信通天下’的墨迹依然滚烫。</p><p class="ql-block"> "惜衣惜食非惜财",是乔家留给我们最温柔的提醒:在消费主义时代,节俭仍是最高级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是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由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静升王氏家族历经明清两朝、300余年修建而成。其历史可追溯至元朝皇庆年间(1312-1313年),始祖王实迁至静升村,初以农耕和豆腐业为生,后逐渐积累财富。明代中叶,王家通过农耕、手工业及商业(如棉花、典当业)崛起,成为地方望族。</p> <p class="ql-block">规圆矩方。</p><p class="ql-block">位于恒贞堡三甲东存厚堂书院第四院屏风门,匾文为“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寓意做人做事需遵循规矩和法度,象征社会秩序和谐与家族对公正的崇尚。</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十五万方院落如城筑,231座宅邸连成晋商史诗。高墙暗渠藏玄机,十八级台阶刻学士风骨,一砖一瓦皆是家族崛起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俯瞰成“王”,布局暗合风水;三雕艺术惊艳岁寒三友莲生贵子的隐喻。门楣品级门槛,处处镌刻礼制与匠心。</p><p class="ql-block"> 半座城池藏深院,五巷六堡锁繁华。漫步百尺长廊,雕梁画栋间可触明清商脉,听马头墙低语五百年的诚信家训。</p><p class="ql-block"> 红墙黛瓦映秋阳,一院一世界。这里是被时光遗忘的画卷,等你推开厚重木门,解锁“华夏第一宅”的千年密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