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两棵柿子树抹红了京城的秋韵一一一一2025年金秋北京偷闲游十七

长安回首者

<p class="ql-block">  9月25日来到北京,所发得朋友圈感叹,一直想有个机会,特别是在金秋时节能在北京住上十天半个月,较深地体会一下京城的市井风情、明清皇家厚重历史,不知道这个愿望这次能否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今天10月16日,我已经在京城住了20天出头了。在西皇寺看见十世班禅大师亲自种得柿子树结出硕果,在被誉为中国第一寺的广济寺看见象陕西蒲城“椽头馍”形状的柿子,秋意悄然袭来。</p> <p class="ql-block">到了北京,才知道京城的秋景是从老舍故居里的两棵柿子树开始的。尽管当天天气阴沉沉的,时而还飘起一阵毛毛细雨、但也挡不我奔向老舍故居的脚步,跨过骑河搂城墙遗址公园,就可进入老舍故居所在的灯市口西街。</p> <p class="ql-block">进入繁华的灯市口西街100多米,马路东侧有一个水泥框的大门,门楣上写着”老舍纪念馆”五个魏碑大字,但是这座门紧闭着,要前行几步左拐进入丰富胡同19号,才能进入老舍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座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正是老舍先生1949年回国后居住的地方,故居已经建成纪念馆,参观需要通过"老舍纪念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每日接待上限为400人,门口一些没有预约上的游客现场预约,但不一定还有名额。</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秋意浓,我9月下旬所以一到北京就发出在京城待上一天半月的愿望,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这一句话:“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给了我很大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踏进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少见的五彩的照壁,上面是老舍夫人胡潔青 亲手写得红底黑字的福字,像过年贴的春联一样,寄托着老舍先生一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期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向里走,不大的院落内,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大家的镜头,纷纷对准了院子里两棵高大的柿子树。</p> <p class="ql-block">1953年,老舍与夫人胡絜青搬进丰富胡同19号,亲手种下两棵柿子树。胡絜青曾笑言:“种柿子是图个‘事事如意’。”这一种,就种出了老舍后半生最安稳的时光。如今枝头累累的果实,依然在诉说这对文坛眷侣的烟火浪漫——原来文学巨匠的爱情,就藏在这“柿柿如意”的朴素愿望里。</p>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与夫人在此种下两棵柿树,赋予小院“丹柿”之名,也种下了未来无数个秋天里,北京最温暖的一抹色彩。这两棵已逾花甲的柿树,见证着老舍创作《茶馆》《龙须沟》的日夜,也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老舍夫妇当年种树时,或许未曾料到,这抹柿红会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一代代人在此感受北平秋日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柿子成熟时节总是小院最富生机的日子,“丹柿小院”的秋日之美,在于它与老舍文字气质的完美契合——不张扬,却深刻;不华丽,却温暖。老舍在《住的梦》中写道:“北平的秋天没有一样不令你满意的”,这小院的秋色,恰是此话的最佳注脚。</p> <p class="ql-block">柿子树下,有一尊老舍先生的雕像,是老舍先生的头像,安放在高高的黑色大理石立柱上,上面有“老舍1899﹣1966”的字样。我知道1966意味着什么,我经历过那个人妖颠倒的年代,知道那个中国传统文化遭受毁灭的时刻,知道中华道德礼仪被丧失殆尽的日子,知道被授予了“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在遭受批判、凌辱,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湖自尽以示抗议。</p> <p class="ql-block">我怀着无限悲愤的心情和无限敬仰的心怀走进小院北侧偏房的第一展厅,这个展厅展示了老舍先生的童年经历、文学创作道路、山东岁月、川鄂转战、游历美国以及回国后的生活。 </p> <p class="ql-block">室内留声机循环播放着老舍先生年轻时的声音,在如此背景音中,我一字一句看完了老舍先生的生平,从1899年小年出生到1966年离开人世。</p> <p class="ql-block">这里分为正红旗下—童年习冻饿、执教英伦—踏上文学路、山东岁月—悠居山水间、转战川鄂—男儿当请缨、 </p> <p class="ql-block">游历美国—交流与抉择、丹柿小院—拥抱新中国六个部分。从一展示出来,我没有直接去对面的二展室,而是先到小院正房老舍夫妇的住房参观。</p> <p class="ql-block">故居正面一溜房子的前脸都是木质的,没用砖石材料,是红色的立柱绿色的窗格,前檐上挂着不大的两个宫灯,宫灯上也是福字。 </p> <p class="ql-block">进房来右手是老舍夫人胡潔青的卧室兼画室,里面墙上挂着胡潔青的大幅菊花和一幅书法作品,放着一张小小的铁床,寝具都原样摆放着。 </p> <p class="ql-block">外面两间是老舍先生的客厅,迎面放着老舍先生的巨幅照片,老舍先生就这样一直静静地注视着,注视着外面这日新月异的繁华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厅里有一个门,进去就是房子的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有一张老式的长沙发,罩着藏青的沙发套,一张三面围着并镶嵌有大理石的老式的罗汉床,床上单张摆放着老舍先生用过的扑克牌,出了一半了,另一半还在纸牌盒子里放着。 </p> <p class="ql-block">相比较于胡潔青的画案,老舍先生的书桌有点小、窄窄的,现在用玻璃罩着,上面有老舍先生用过的笔墨纸砚、笔筒,还有一台小型的收音机和一个台历,这台历的日期定格在了1966年8月23,那一天是农历7月初8。</p>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生活规律,三餐定时,早睡早起。这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他还是个养生达人,学过太极、剑术、拳术,家里备有工具,每天练习半个多小时。消遣方式主要有养花,养猫,玩牌,收拾屋子,把玩藏品,院子放有一口水缸,是老舍先生用来养鱼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室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手稿、生前遗物及馆藏品,详细展示了老舍一生的生活与创作历程,并展示了老舍先生的创作成果和他在文学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这个展室最令人瞩目和动情的是老舍先生投湖处的一个小型石碑“老舍先生辞世处。”这块石碑是一个与老舍先生素昧平生的读者刻的。当年家住在北京的这位普通市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舍先生的忠实的读者,在得知老舍投湖自尽的消息后,为强烈的正义感所驱动,暗中磨制了一方石碑,在上面工工整整镌刻了“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辞世处”几个魏体大字,于老舍罹难一周年之际,将它埋置在了太平湖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在太平湖公园独自待了一天,入夜投湖而去,后被人发现的。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他在那场浩劫中,敢于凛然而为,向老舍先生恭恭敬敬地献一块纪念碑,并且堂堂正正地在上面留下了自己的名姓“许林村”,这是当时一般人绝难做到的大无畏之举。</p> <p class="ql-block">今年,前来“追秋”的游客较往年明显增多,工作日下午,小院内仍有三五成群的人们安静游览,或仰头拍摄柿子,一位大学生特意带着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前来,在柿树下阅读片段,“仿佛能感受到先生创作时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秋色不等人,柿红正当时。这座藏身胡同的小院,正静静等待每一位向往老舍笔下“天堂”之秋的探访者。在此提醒前往参观的游客,不要只拍一下柿子树就走,一定要进入三个展室仔细浏览一下。</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读过《四世同堂》,一定记得老舍对北平风物的细腻描摹。他写秋天“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而院里那棵柿子树,正是他心中“天堂”的视觉符号。 </p> <p class="ql-block">小院入口一间屋是老舍之子舒乙的住房,他回忆父亲最爱在柿树下招待朋友,冰心、臧克家都曾在此品茶论道。有趣的是,老舍还曾把柿子写进书信:“院中柿树颇能结果,唯酸不可食,徒观其色耳”——原来文学大师也曾被酸柿子“骗”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