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在成都四川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摄影展以“时代所向、人民所需”为核心,通过征集、推荐与特邀等多种方式,最终遴选出约290件作品集中呈现。这些影像扎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用光影讲述中国故事,以镜头捕捉时代脉动,既有宏大的社会图景,也有细腻的人间烟火。当我在开展首日步入展厅,心中不仅有作为一名参展摄影师的荣幸,更有一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切感动。</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所在区域,远远便望见四川美术馆那极具辨识度的金字塔形建筑,在秋日晴空下泛着温润的石色光泽。正门前那道醒目的红色横幅写着展览信息,随风轻扬,像是一封写给所有观者的情书。馆前雕塑静立,仿佛也在凝望这场艺术的盛会。玻璃幕墙映着流动的云影与行人,现代建筑的冷峻线条与摄影艺术的温度在此刻奇妙交融。一位骑着蓝色自行车的老人从展板前缓缓经过,那一瞬,我忽然觉得——这不正是艺术与生活的交汇吗?展览尚未进入,生活本身已是一幅动人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本次摄影展现场概览</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厅,红色背景墙上“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几个大字庄重而亲切。接待台旁一盆绿植悄然舒展,灯光柔和地洒在大理石地面上,映出人影与文字的倒影。这里没有喧嚣,只有一种沉静的期待在空气中流淌。我站在入口处深吸一口气,仿佛即将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影像、与创作者、也与无数未曾谋面却因一张照片而心灵相通的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前言墙前,不少观众驻足阅读。那篇简短却有力的文字,道出了这届展览的初心:艺术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与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悲欢。我看着几位年轻人低头记着什么,一位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细读,突然明白,这些照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们不是被“拍下来”的,而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作品错落有致地悬挂在红白相间的墙面上。有的画面是城市夜色中流光溢彩的楼宇,像一首写给未来的诗;有的则是山川湖海的静谧一瞬,仿佛时间在此停驻。我走过一面又一面墙,脚步不自觉地放慢。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扇窗,推开后,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人在隧道里吃火锅,有孩子在防空洞口放风筝,有工人在钢架上俯瞰整座城市……这些瞬间被凝固,却比流动的时光更真实。</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我的摄影入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到了我的作品《洞见抗战防空洞之蝶变》所在第二展馆,它被安置在一组关于城市记忆与空间重生的主题板块中,四幅组图串联起一条时间线:从抗战时期遗留的历史隧道,到今日成为市民茶馆、书屋与艺术空间的防空洞。那一刻,我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并没有太多激动,反而生出一种平静的欣慰——那些我蹲守数日、反复调整光影的时刻,那些与洞中老人聊天、记录他们笑容的午后,都被这张照片轻轻托起,交到了更多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旁边有一块小的浅绿色的宣传立牌,上面写着“平凡。 洞见抗战防空洞之蝶变”,简洁却有力。我忽然想起拍摄时一位老伯说的话:“以前躲轰炸,现在躲太阳。”一句话,道尽八十年风雨变迁。这些防空洞不再是恐惧的象征,而是城市温情的容器,是历史与当下握手言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重庆部分入展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侧展厅,我注意到几位重庆籍摄影师的作品也格外引人注目。一组关于铁路与码头的影像,将山城的立体交通与工业脉搏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幅火车司机凝视前方的侧脸,眼神坚定,背后是蜿蜒的轨道伸向远方,像极了这座城市的性格——在陡坡上前行,在弯道中提速。</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节庆场景让我久久驻足:高塔耸立,人群如潮,彩纸纷飞,“我爱中国”的横幅在风中猎猎作响。那一刻的欢腾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共鸣。我站在画前,仿佛听见了现场的鼓点与笑声,感受到那种属于集体记忆的炽热温度。</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国内部分入展精品</p> <p class="ql-block">走完整个展览,最打动我的,不是技术多么精湛,构图多么巧妙,而是每一张照片背后那份对生活的深情凝视。无论是边疆牧民的背影,还是都市青年的深夜归途;无论是江上渔火,还是地铁站里低头看手机的面孔——它们共同织就了一幅属于2025年的中国图景。</p> <p class="ql-block">离开展厅时,夕阳正斜照在美术馆的玻璃幕墙上,光影斑驳。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块红色展板,上面“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字样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温暖。这场展览,不只是作品的陈列,更像是一次全民的情感共振。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个音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