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叫孙琦,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蓝天救援队的理事。从2009年参与筹备这支队伍开始,他的生活就和“救援”两个字紧紧绑在了一起。那时候蓝天只有七个人,没有经费、没有装备,只有一腔热血和一个信念:在灾难面前,总得有人站出来。在临时活动小组里策划宣传、拉人入伙、起草制度,一步步把“蓝天”从一个想法变成一支队伍。2010年正式建队后,组织了七次大型会议,建立起最初的组织架构,也牵头制定了十多个规章制度。这些看似枯燥的条文,其实是队伍能走得远的根基。这些年,开年会、做培训、进社区,也一次次奔赴山野,参与舟曲等地的山地救援。看着队伍从几个人壮大到几千人,那颗最初点燃的火苗,已经成了照亮许多人的光。</p> <p class="ql-block">那天他站在山脚下,蓝帽墨镜,制服笔挺,编号“053979”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风从林间穿过,吹动帽檐上的“BSA”标志,他没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岩壁。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每一次出发前,他都是这样沉默。这不是表演,也不是摆拍,那是任务开始前的专注。他不属于喧嚣的城市,他的战场在荒野,在悬崖,在风雨交加的深夜。那一刻,他像一座即将启程的灯塔,安静,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岩壁陡峭,裂缝纵横,像大地被撕开的伤口。那人穿着红衣迷彩裤,正一寸一寸向上攀爬。脚尖卡在石缝里,手指抠住凸起的岩石,动作缓慢却坚定。他不回头看,也不说话,仿佛整个世界只剩眼前的岩面和头顶的天空。风在耳边呼啸,绿植在岩缝中顽强生长,就像我们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的就是这份不退缩的劲头。他不是在挑战山,而是在守护山下那些等待救援的人。</p> <p class="ql-block">山在远处静静躺着,像一道沉默的屏障。篮球架旁搭着帐篷,车停在边上,有人在整理物资,有人在调试设备。他站在那儿,帽子压得不高不低,目光扫过营地,像在确认一切是否就绪。这里不是训练场,也不是景区,而是一次次出发的起点。每一次任务前,都是这样的清晨:安静、有序、带着一丝紧张。他不说话,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要他在,心里就踏实。</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里,红底白字的电子屏亮着:“山西省无线电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他坐在前排,深色外套,神情平静,像在听一场寻常会议。这背后是多少个通宵的筹备,多少次协调与沟通。无线电是救援的耳朵和眼睛,没有它,队伍就是聋的、瞎的。他不是技术专家,但他懂——制度要立,技术要跟,人才要聚。这场会议,不只是挂牌,更是为未来铺路。</p> <p class="ql-block">“抗震救灾车”的贴纸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横幅在风里轻轻摆动。人们穿着制服,来回穿梭,搬运物资,登记信息。医院门口的旗帜飘着,像一面不倒的旗。这不是演习,也不是宣传,这是真实发生的现场。他站在车边,看着队伍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但眼神里透着欣慰。他说:我们不是英雄,只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愿意往前走几步的人。</p> <p class="ql-block">黄房子前堆满了白色袋子,有人在清点,有人在装车。他和另一位队员站在前面,一个严肃,一个笑着,像是在讨论下一步的安排。袋子上写着“应急物资”,一袋袋摞得整整齐齐,像我们这支队伍的品格:务实、可靠、不张扬。灾难来临时,粮食、水、药品,就是生命。他们不喊口号,只做实事。那一刻,所谓救援,不只是冲进废墟,更是把这些袋子,一袋一袋,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p> <p class="ql-block">救援电话:40064699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