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海面泛着金红色的光晕,远处的山影与近处的游船在波光中轻轻摇曳。我站在鼓浪屿的岸边,望着这幅宁静的画卷,心中却涌动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片海,曾是郑成功操练水师、誓师出征的地方;这风,仿佛还带着三百多年前战船破浪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沿着绿荫小径前行,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静静伫立在树影之间。浅色的外墙、拱形的窗棂,与远处隐约可见的现代高楼形成奇妙的对话。古今在此交汇,正如历史与现实的悄然重逢。我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沉静。</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6日,阳光明媚,我与家人一同踏上了厦门市鼓浪屿的宝岛,慕名前往日光岩景区的郑成功纪念馆参观。</p><p class="ql-block">踏入景区,远远便能看到郑成功纪念馆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馆匾上“郑成功纪馆”五个大字,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字迹运笔从容,柔中带刚,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厦门郑成功纪念馆是为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建。纪念馆坐落于日光岩景区内。馆名匾额为郭沫若亲笔题写。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侵占38年的台湾。台湾人民尊称他为“开台圣王”。纪念馆系统地展示了郑成功的生平事迹,以及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台阶上,王所长正安静地坐着,背靠着那块写着“郑成功纪念馆”的金色牌匾。红砖墙体在午后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岁月在此沉淀。我不由驻足片刻,感受这份庄重与平和交织的气息——历史并未远去,它就在这砖石之间,静静呼吸。</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一尊郑成功的雕像巍然矗立于巨石之上。松柏苍翠,掩映其侧,一位游人手持相机,凝神注视着雕像的面容。那坚毅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与我们对望。我走近细看,只见他左手按剑,右手遥指东方,姿态凛然,似在指挥千军万马,又似在凝望那片他曾收复的故土。</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里面展出的各种文物、资料、照片、雕塑和模型等让人目不暇接。据了解,馆内珍藏着历史文物400多件,这里不愧是海内外规模最大的郑成功文物、文献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位无声的历史见证者,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郑成功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分为七个陈列室,展示馆藏文物400多件,包括一级文物13件,另有相关资料、文献一万多件。展览以文物、资料、照片、雕塑、模型以及声、光、电等技术,全面介绍郑成功的生平和他为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而英勇奋斗的历程。</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厅两层(二、三楼),二楼廊道有一尊郑成功的全身塑像,两旁陈放当年所用的铜炮、铁炮,背后是一宽幅图画。</p> <p class="ql-block">一块木质牌匾赫然入目,上书“收复台湾”四个大字,其下文字记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郑军围困热兰遮城八个月,荷兰殖民者最终缴械投降,于1662年2月撤离台湾。那一刻,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我默读着这段文字,心头一热——这不仅是胜利的宣告,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陈列着一套古代兵器:盾牌、弯刀、弓箭,皆已斑驳,却仍透出凛凛杀气。它们曾属于那些跟随郑成功征战南北的将士,握在手中时,是守护家国的信念,是驱逐外侮的决心。如今静卧于此,却依旧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另一展柜内,陈列着两件火器——一柄手枪与一杆长枪。黑色枪身泛着幽光,雕饰虽简却显庄重。背景壁画上,战马嘶鸣,旌旗猎猎,仿佛将人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这些武器虽小,却曾点燃过改变历史的火焰。</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王所长和他的女儿站在一块石碑前。他指着碑文轻声讲解,女儿专注聆听。那石碑上的字迹虽经岁月磨蚀,仍清晰可辨。走近细看,竟是郑成功当年发布的军令原文。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仿佛还能听见他站在船头,向三军将士发出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展品中,最吸引我的当属“漳州军饷”银元。这是我首次亲眼见到这种银元,它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银元两面皆为汉字,没有其他多余的图案。正面横书“漳州军饷”四个大字,字体从左到右排列,看上去规范程度欠佳,却也有着一种独特的质朴感,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所经历的沧桑岁月。下方有叠写的花押文字,对于这些花押文字的解读,历来有多种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国姓大木”,有人觉得是“朱成功”,还有人说是“为无为”“成功”等。而银元的背面则上端镌“足纹”,下端镌“通行”,简单的四个字,却彰显着它作为军饷在当时流通中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块圆形石碑,深灰色的表面刻着四个凸起的汉字,古朴而肃穆。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那字仿佛从历史深处浮现,无声地诉说着某种信念。我不知其具体出处,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那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是英雄身后留下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一枚铜币静静躺在展柜中,边缘不整,锈迹斑斑,却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厚重。它曾流转于士兵之手,或许曾被用来换取一顿热饭,或许曾在战前被握在掌心祈求平安。一枚小小的铜币,承载的不只是价值,更是那段风雨飘摇岁月里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凝视着这枚“漳州军饷”银元,我不禁感慨万千。它不仅仅是一枚钱币,更是历史的载体,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见证了郑成功为了抗清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艘帆船模型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船帆高扬,桅杆林立,绳索分明,细节精致得令人惊叹。这正是当年郑家水师的战船缩影。我仿佛看见它破浪前行,率领舰队横渡海峡,那一往无前的气势,至今仍让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海风拂面,远处的山海依旧宁静。几艘小船在碧波上缓缓行驶,岸边红顶白墙的房屋掩映在绿树之中。这和平的图景,正是无数先辈用热血换来的结果。我回望那座纪念馆,它静静立于山岩之上,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守护着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鼓浪屿的风,吹过三百年的时光,终于将一位民族英雄的名字,吹进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回溯更早的时光,1647年,郑成功选址鼓浪屿的制高点——日光岩,建起了军事要塞,每日操练水师。最终,他率领将士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为这座小岛添上了几分铁血丹心的厚重。如今,古炮台早已没了硝烟,皓月园里那尊临海而立、顶天立地的郑成功雕像,正深情守护着这片海域,守护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和承载了无数历史与希望的海域。</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王所长提供,向他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