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南北朝时期,武侯祠与惠陵、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形成了现今的君臣合祀祠庙格局,成为全国知名的三国文化遗迹。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行至武侯祠,一个灰瓦铺就的山门显现在眼前,色彩凝重,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门外不远处一棵大树旁立有一块巨石,上面的“三国圣地”四个红色大字系书法大家启功题写。</p> <p class="ql-block">进门后可看到大门至二门之间通道两旁矗立着几座碑亭。</p> <p class="ql-block">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右边的一块,叫唐碑,其全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所立。</p><p class="ql-block">它汇集了唐代名相裴度的碑文、书法家柳公权胞兄柳公绰的书法以及蜀地名匠鲁建的精湛镌刻,被称为“三绝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碑文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文治武功,对诸葛亮辉煌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众多游人挤在碑前驻足细细欣赏,感受其精湛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唐碑对面是明碑,全名《诸葛武侯祠堂碑记》,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设立。由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书者不详,成都府同知高登立碑。碑文包含序文与七言排律,记载武侯祠历史沿革及刘备生平。</p> <p class="ql-block">过了二道门就是汉昭烈庙了。它是武侯祠内最高最大的庙堂,供奉的是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庙内刘备的贴金坐像头戴九旒冠冕,执圭端坐。旁边还供奉着张飞、关羽塑像。</p> <p class="ql-block">刘备殿前两边是文臣武将廊,有蜀汉文臣武将塑像28尊。东侧文臣廊以庞统为首,西廊武将以赵云领衔,每一尊雕像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走过刘备大殿,就是武侯祠,武侯祠的匾额由书法大家郭沬若所书。</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内有诸葛亮殿“静远堂”,诸葛亮雕像端坐正中,身着黄袍,手执鹅毛扇,神态自若,令观者感觉似乎当年那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就在眼前。他的儿子和孙子雕像默默陪伴左右。</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殿前有一对著名的《攻心联》匾,作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作者赵藩。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其含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为蜀汉大业和蜀国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英雄人物,亦是一个悲剧人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后面是三义庙,庙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塑像并排而立。雕像根据《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p> <p class="ql-block">刘备慈眉善目,双耳垂肩,神态安然。</p> <p class="ql-block">关羽丹凤眼,卧蚕眉,标志性的右手捋须,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张飞连腮胡,双眸圆睁,威风凛凛,呈现出一种煞气。</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义庙前,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桃园三结义的那一幕, “桃园三结义,忠义永流传”。</p> <p class="ql-block">走出三义庙,我们前往惠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绕惠陵的红墙夹道以其朱红墙壁与翠竹光影交错的美景而备受摄影师和游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惠陵位于武侯祠的西侧,是现今四川省内保护完整的古墓之一。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病逝于白帝城后,运回成都安葬,称惠陵,由诸葛亮亲自选址。墓前立着清乾隆年间 “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更显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刘备从卖草鞋到成为蜀国君主,“三分天下有其一”,最后终归“英雄迟暮”,令人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