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0年,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脱口秀大会》中提到,她妈妈总是在她失恋、工作不顺或微博掉粉时,让她回铁岭,“在我妈眼里,宇宙的尽头就是铁岭”。三年后,我站在铁岭火车站前,忽然懂了她妈。</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浅色石墙上,火车站像一本翻开的书,安静地立在城市入口。黄花在绿化带里开得正旺,几个行人拖着行李匆匆走过,脚步声和鸟鸣混在一起。我深吸一口气——没有大城市的焦躁,也没有远方的疏离,这里的一切都刚刚好。宇宙的尽头?或许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温柔的归宿。</p>  <p class="ql-block">“千里万里 我在铁岭 等你!”——这句标语挂在一面白墙上,红斜杠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距离的冷漠。我站在它面前笑了,不是因为多震撼,而是因为它太像一个老朋友的招呼。没有华丽辞藻,只有直白的等待。我想,如果宇宙真有尽头,那它不该是荒凉的边界,而该是这样一个愿意亮着灯等你回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时,我走进铁岭大剧院。红底霓虹灯招牌在暗蓝天空下格外醒目,像一坛刚启封的老酒,香气扑鼻。门前绿植被灯光染成暖色,一辆白车静静停着,仿佛也在等待好戏开场。这里没有一线城市剧场的冷峻与距离感,反而有种“街坊邻居凑一块热闹”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海报上写着:“本山老师爱徒小楼、付小兰,松原前郭大剧院演员,10月10日来铁岭啦!”虽然我来的不是那天,但这种“谁来了都值得贴张海报”的热情,让我心里一热。想看二人转?铁岭大剧院。就这么简单,不包装、不设门槛,快乐从不需要预约。</p>  <p class="ql-block">我在门口拿到了一张票,2025年10月16日晚7:30,铁岭晚场欢乐二人转,一层12排6号,88元。票面朴素得近乎可爱,连官网和电话都印得规规矩矩。我不由得想象那天的场景:大爷大妈提着保温杯进场,年轻人嗑着瓜子笑出声,台上一男一女甩着扇子,说着只有本地人才懂的包袱。这哪是表演?分明是一场集体的情绪释放。</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大屏幕写着:“来宇宙尽头回快乐老家。”烟花图案在两侧炸开,卡通人物咧着嘴笑,背景是歪歪扭扭画出来的小房子和太阳。这不是什么高规格演出前的宣传,而是街头文化最本真的表达。我看着那句“快乐老家”,突然觉得,所谓“尽头”,不是终点,而是我们疲惫时想退回的那个起点——有饭香、有人声、有熟悉的面孔。</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去了虹桥早市,招牌上写着“辽北第一早市”。蒸汽从锅里冒出来,裹着包子、粥香和铁锅炖的滋味,在冷空气里织成一张暖网。菜摊上堆满刚摘的白菜、萝卜、辣椒,颜色鲜亮得像画出来的。人们穿梭其间,讲价声、招呼声、锅铲声此起彼伏。我买了一个煎饼,摊主大姐熟练地刷酱、打蛋、撒葱花,动作一气呵成。“趁热吃啊!”她笑着递给我,那笑容比朝阳还暖。</p>  <p class="ql-block">街角有个包子摊,老板穿着黑外套、戴棕色帽子,手里刚取出一屉热腾腾的包子,白雾腾空而起,模糊了他的眼镜。我买了一袋,咬一口,皮松软,汤汁滚烫,肉馅带着微微的葱香。身后有自行车叮铃铃地穿过,一位老大爷提着鸟笼慢悠悠走过。这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宇宙尽头”,也许就是这种无需解释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是炸丸子摊。金黄酥脆的丸子堆在盘子里,旁边几碗分装好的冒着余温。摊主系着黄围裙,一边翻动油锅一边跟熟客唠嗑。我尝了一颗,外焦里嫩,咬开还有汁水。旁边的大婶笑着说:“咱铁岭人过冬就靠这个配粥。”我点点头,心想,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吃里。</p>  <p class="ql-block">腌菜摊前挤满了人,各色泡菜整齐码在金属碗里,红的辣椒、绿的黄瓜、黄的姜片,像一幅调色盘。一位穿米色羽绒服的大姐正用筷子试味,摊主笑眯眯地介绍:“我家这酱汁是祖传的。”我不禁想起李雪琴说的那句“回铁岭”,大概不只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味觉记忆的唤醒——那些妈妈做的、街边买的、小时候嫌土现在却念念不忘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街头的小摊一个接一个,煎饼、哈尔滨肠、大饼、汤锅……摊主们忙得团团转,顾客排着队也不急。这种热闹不是旅游景点的表演,而是真实生活的流淌。我忽然觉得,李雪琴妈妈说的没错——当世界太累,就回铁岭。因为这里不问你成功与否,只问你吃没吃饭。</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去了银冈书院。石碑静静立在砖墙前,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2013年公布。风化的痕迹爬上了碑面,却压不住那份庄重。这里曾是郝浴讲学之地,也是少年周恩来接受新式教育的起点。我走过那扇紧闭的中式大门,彩绘门楣下,仿佛还能听见百年前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铁岭市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红底金字的牌匾挂在古建筑上,门楣刻着“银冈学堂”。穿过门洞,庭院静谧,远处现代楼宇隐约可见。传统与当下,在这里悄然交汇。我站在当年周恩来坐过的教室外,心想,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也曾在这座小城的教室里,第一次听见“世界”这个词。</p>  <p class="ql-block">铁岭博物馆矗立在广场中央,中式屋顶与现代墙体融合得恰到好处。三面旗帜在阴沉天空下轻轻摆动,雕塑与绿树环绕四周。走进去,猛犸象头骨在冰川背景前静静陈列,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亿万年前的故事。而“壶”与“豆”的甲骨文展板,则把时间拉回人类文明的起点。原来,这个被调侃为“宇宙尽头”的地方,其实深埋着辽北的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