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昵称:北疆秋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799742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网络(致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赤诚与担当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青春之歌》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北疆秋韵</b></p> <p class="ql-block"><b> 重读杨沫先生的《青春之歌》,油墨香里翻涌的仍是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群青年用热血与理想点燃的燎原之火。</b></p><p class="ql-block"><b> 这部以林道静的成长为轴心的作品,从未将青春局限于风花雪月的呢喃,而是将其掷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惊涛骇浪中,让个人的觉醒与民族的救亡交响共鸣,最终谱写出一曲关于信仰与抉择的雄浑乐章。</b></p> <p class="ql-block"><b> 林道静的蜕变,是整部作品最动人的注脚。</b></p><p class="ql-block"><b> 初时的她,像一只被囚于金丝笼中的鸟,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是有形的枷锁,而对“独立生活”的懵懂向往,不过是想要挣脱牢笼后寻一片可以自由栖息的枝头。北戴河的海滨,她与余永泽的相遇曾让她误以为找到了避风港——那里有温情脉脉的呵护,有远离尘嚣的安稳。可当卢嘉川带着满身风尘与革命的火种闯入她的生活,当她亲眼看见底层民众在压迫下的血泪,看见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前赴后继的身影,那“温柔乡”便成了困住精神的围城。她开始明白,真正的自由从不是独善其身的安逸,而是“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担当。</b></p><p class="ql-block"><b> 从为个人抗争到为群体呐喊,从躲在象牙塔里的彷徨到站在街头振臂高呼的坚定,林道静的每一步蜕变,都在叩问着青春的真谛:青春若只用于修饰个人的小天地,便如温室中的花朵,虽娇艳却难经风雨;唯有将根须扎入时代的土壤,与民族的命运同呼吸,方能在风暴中长成参天大树。</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中的革命群像,更让“信仰”二字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b></p><p class="ql-block"><b> 卢嘉川在狱中写下“为真理而死,死得光荣”时的从容,江华在组织群众斗争时的沉稳锐利,林红面对死亡时那句“我们的血不会白流”的铿锵——他们不是被神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只是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他们选择了那条更难走却更有意义的路。尤其难忘林红与林道静在狱中的诀别,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对生命的珍视与对理想的执着。</b></p><p class="ql-block"><b>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句低语里,藏着革命者对生命的敬畏,更藏着他们愿为信仰燃烧生命的决绝。正是这种将宏大理想融入个体情感的笔触,让“革命”二字褪去了冰冷的抽象感,成为一代代青年用热血浇灌的精神图腾。</b></p> <p class="ql-block"><b> 如今再读《青春之歌》,那些青年在黑暗中举火前行的身影,依然能照亮我们这个时代的青春迷茫。</b></p><p class="ql-block"><b> 当物质的丰裕让“躺平”“佛系”成为流行语,当“个人价值”被简化为功名利禄的算计,林道静们的选择便有了格外深刻的镜鉴意义。他们也曾有过困惑,有过恐惧,却从未在迷茫中沉沦;他们也曾渴望安稳,却始终记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量。真正的青春,从来不是对现实的妥协,而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气;从来不是困于一己之私的狭隘,而是“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的辽阔。</b></p> <p class="ql-block"><b>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正好。《青春之歌》穿越八十余载岁月依然动人,正因它道出了青春最本真的模样:是敢于砸碎旧世界的勇气,是甘于为理想俯身的赤诚,是懂得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清醒。今天的我们,或许不必再面对枪林弹雨的考验,但那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青春担当,永远不应褪色。愿我们都能如书中的青年一般,让自己的青春之歌,与时代的主旋律同频共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清澈回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