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偶郁”——非遗传承人卢梅红大师苏绣艺术馆参观记

繆新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如行走旷野,偶遇是风带来的种子。平时</span>我们总以为幸福与美好需要精心设计,其实最动人的情节,往往来自即兴的碰撞。许多计划外偶遇,时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生命最丰饶的馈赠,常藏在偶然的缝隙里。</p><p class="ql-block">“偶郁”是苏州“苏绣小镇”的一家苏绣服装品牌的店名,与她相遇,是笔者的一次偶遇。偶然往往藏在的必然的褶皱里,这话我信。</p> <p class="ql-block">世上有许多名不副实的现象:譬如露香园顾绣博物馆不在黄浦的露香园,却在松江区的人民路,“顾绣”虽姓“顾”,但“顾绣”的初创以及它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工夺巧</span>”的成就,却绕不过两两位非顾姓的女眷:她们是缪氏与韩希孟。因笔者与缪氏同姓,难免有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Q:“老子也是姓过一回‘赵”的</span>自喜。看过顾绣博物馆以后,不免喜欢上了中国民族传统工艺之一的“针黹”(绣花),其中尤喜“顾绣”。</p> <p class="ql-block">偶遇的瞬间,如同散落在人生路上的珍珠,虽不常有,却足以照亮平凡的日常。盼望中的偶遇往往会填平盼望与现实的鸿沟 好消息意外而至:今年“天凉好个秋”的第一天(10/14日),黄浦区政协之友社摄影组的20多位社员有幸赴苏州参观苏绣大师卢梅红艺术馆。参观之后,我觉得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路上的珍珠,虽是偶遇,但足以照亮我的平凡的日常。</span></p><p class="ql-block"> 初秋时节,偶遇上自己刚喜欢上的刺绣,恰似经历一场初恋。更何况顾绣与苏绣由于地域邻近,有点连体,清代苏州商品绣常借“顾绣”之名销售,导致两者常被混为一谈‌。按照“”排骨也是肉”的说法,苏绣也是“”绣”。我照理也喜欢上苏绣了。</p> <p class="ql-block">大巴车直指太湖之畔的光福古镇,苏绣一条街如一卷缓缓展开的缂丝长卷,将千年绣艺与吴地风韵缝进青石板路的肌理。四百余家绣庄沿街铺陈,我们首先访问了卢梅红和她女儿共同创办的绣庄——“偶郁”苏绣服装品牌。</p><p class="ql-block">走进“偶郁”品牌店,让人感觉到苏绣这门“指尖上的芭蕾”,如今已不只是安静地挂在墙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袅袅婷婷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粗看,“偶郁”与苏绣一条街上众多的绣品店别无二致,起先,笔者还在纳闷:苏绣本是非遗项目,高雅艺术,怎么也如此被商业“化”掉了呢?然而,走进店里,笔者才觉自己真的错了:非遗作品并不一定要是博物馆摆在展柜里,挂在墙头上的展品,让非遗有生命,就要让它转化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卢梅红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们母女能让苏绣艺术,从展柜走向衣橱:让苏绣来一场“亲民革命”,对于这样的创新我是认可的,也是真服了。</p><p class="ql-block">卢梅红不愧为苏绣非遗传承大师,她们母女让苏绣从“阳春白雪”的殿堂走向街头巷尾,将千年丝线化作流动的生活美学——她手中的针线不再囿于画框,而是跃然于衣袂裙裾之间,让传统技艺成为“会呼吸的日常”。让苏绣由“观赏品”变成“社交符号”,让非遗成为街头美学。</p> <p class="ql-block">这批来自“时尚之都”的退休政协委员与这样一家苏绣店邂逅相遇,马上撩拨起他们心弦,看到传统与时尚碰撞,激情一下子迸发:立马有了化学反应:时尚爷们大呼精彩,花样老太争相试穿,掏兜买买买。</p><p class="ql-block">此次苏州行的的策划者和牵头人上海报业集团资深编辑、记者储有民曾来过这里,熟悉卢梅红大师情况:他介绍说,她们家族三代传承(母亲卢菊英、女儿郁竹君)推动着苏绣技艺活态发展,并探索苏绣服饰化等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偶遇“”偶郁”就像一场未经彩排的即兴喜剧,给人有触电般的初恋感觉——酥麻、甜蜜、短暂;那么,走进卢梅红苏绣艺术馆就像拆开一封江南寄来的情书——每针都是未说尽的誓言,每一线都蕴含绵长的情愫。</p><p class="ql-block">苏绣脱胎于顾绣:卢梅红的刺绣继承了顾绣“远观似画,近察为绣”的艺特点,具有很高鉴赏‌性。卢梅红的苏绣艺术以“以针代笔”为核心特点,将传统绘画技法与刺绣工艺深度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其作品通过丝线的光影表现和立体层次,实现了“以线为墨”的绘画效果,尤其在人物肖像和自然题材中展现出细腻的笔触感‌。</p> <p class="ql-block">走进卢梅红艺术馆,在灯光柔和的展厅里,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他(她)们一改在偶郁展厅的奔放,在艺术展示馆,他们全都屏声敛气,完全沉浸在艺术鉴赏的状态之中。</p><p class="ql-block">他们有人拄着拐杖,有人戴着老花镜,有人眯着昏花老眼,俯身凑近,指尖却虚悬着,生怕惊扰了绣布上的生灵。啧啧称赞…</p><p class="ql-block">有人连声夸赞卢大师的‘抢针’绝技:把蝴蝶的绒毛都绣出来了!”另一位点头附和:“可不是嘛,这色彩过渡,比水彩还灵动,丝线里像是洇染江南的烟雨。”</p><p class="ql-block">卢梅红的苏绣作品在传统苏绣技法中融入绘画与摄影艺术,创新针法与题材,形成独特风格。将一根丝线”劈丝三十六分之一,是卢梅红的独门绝技,也是她对苏绣艺术极致追求,她的针下,花鸟虫草化为流动的色彩。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将牡丹的雍容、荷花的清雅、鸢尾的灵动生动呈现。这种对细节的苛求,让她的作品在光影之间产生了微妙的层次感,仿佛每一片花瓣都在呼吸,每一片叶子都在颤动…</p> <p class="ql-block">展馆里“啧啧”声连连,“咔嚓”声不断</p><p class="ql-block">像春蚕食叶,又似秋风叩窗。这声音来自丝绸的源头,蕴含着时光的耐心,更记录匠心独运的虔诚…</p><p class="ql-block">这批“老法师”毕竟是有眼光的:他(她)们认为卢大师的作品像摄影,又像绘画,她的作品中又以牡丹为最佳,既有摄影的精准捕捉,又具绘画的意境悠远。她的绣针之下,万物皆可成诗,而绣牡丹,更是她笔下的绝唱。故所卢梅红在苏绣界有“卢牡丹”的美称。</p><p class="ql-block">不觉想到文题中的“偶郁”一词,这个店名起得实在是好,偶郁”是店名,却巧妙利用谐音把女儿的姓融了进去,不露痕迹,引人思量,“偶郁”也是偶遇的谐音。赋予人更多的想象。</p><p class="ql-block">也许“偶郁”二字可以拆解为“偶然”与“忧郁”,苏绣的时装化恰似一场无预设的哲学实验。忧郁在偶遇中并非负面情绪,而是思维的暂停键。 “偶郁”者则在偶然的荒诞中触摸到生命的重量。忧郁像一面棱镜,将偶然的光折射出多重意义。</p><p class="ql-block">“偶郁”的哲学启示在于:它要求我们以柔软的姿态面对坚硬的世界。当偶然与忧郁交织,我们得以在流动的时空中,短暂地抓住那个更真实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从命理学与人生轨迹的角度来看,卢梅红与苏绣的缘分绝非偶遇,而是多重命定因素的交织。偶遇是秋风捎来的信笺,它不请自来,却让生命有了意外的韵脚。</p><p class="ql-block">偶遇是巧合,巧合多了就是缘分,缘分多了就是命中注定。卢梅红的苏绣人生是家族传承、地域磁场、个人命格与时代运势共同作用的结果,恰如月老红绳早已系定‌。这种命中注定,既体现在她劈丝三十六分之一的童子功‌,更显现在她让千年苏绣"戴着它走向大街小巷"的使命之中‌。</p> <p class="ql-block">笔者曾多次想起缪氏在灯下穿针引线的身影,她绣下的不仅是花鸟山水,更是一条跨越时空的丝路。偶遇“”偶郁”以后,看到卢梅红母女设计的苏绣旗袍在T台上摇曳,当顾绣的“以绣为笔,以画为墨”化作少女裙摆上的云纹,我忽然懂得:非遗的传承,从不是对过去的复制,而是让古老的灵魂在当代呼吸。</p><p class="ql-block">爱屋及乌,因同姓而亲近缪氏,因偶郁而读懂苏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