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青儿(拒加微,拒送商品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张老照片,整整半个世纪,1975年10月1日,那一年我作为知青被抽到县里搞农村工作。国庆假期回家时,我找她或是她找我,我们去县照相馆照的。</p><p class="ql-block">她一一珍姐,仅是我高中同学,同过桌,成为无话不说的闺蜜。她是地地道道的南昌市人,父亲是很早的产业工人,母亲在家相夫教子,育有二女三男,可是珍姐守着父母身边,照顾父母,两位老人都是珍姐照顾的。</p><p class="ql-block">珍姐年轻时,单纯漂亮,活泼可爱,每天看不到她的愁容,喜欢搞笑,逗笑,活跃同学们的气氛,她在寢室,两手撑地,头朝下,两脚一翻到墙上,是她的拿手节目,经常逗的我们哈哈大笑。我们一会儿学别人说话,一会儿学别人走路,偶尔也打打扑克牌,那时叫40分。我作为班干部,比较忙,出黑板报,帮老师处理班里琐碎事情,打饭打水,都是她和运妹帮我弄好的。</p> <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后,我们下放农村,我去过她的知青点上玩,那天正好轮到她烧饭,她一边烧饭,一边和我聊天,时不时的开心大笑。我都20岁了,她大我十个月,从不聊男人的事,只聊知青中一些愉快开心的话题。</p><p class="ql-block">她告诉我,下乡第一年冬天特别冷,没有下地干活,一个知青点六七(男女)个人坐在床边上聊天,不知是谁吆喝一声,脱掉鞋子,六七双脚用被子一盖,不一会,大家的脚都暖和了。那个时侯大家吃的一锅饭,干的一样的活,可没睡一个被窝,坐过一个被窝。</p><p class="ql-block">我从她的知青点回家后,在家烧饭,学会了把剩饭倒进要淘的米,然后一起煮,吃饭时就没有剩饭,也不浪费。</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家里没有电话,只有通信,若要俩人一起,要么她走四十多分钟来我家,要么我走四十多分钟去她家,真的太不容易了。</p> <p class="ql-block">1977年国庆节,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天湛蓝湛蓝的,偶尔吹过一阵秋风,爽极了,珍姐来我学校了,我快乐的像一个小孩。</p><p class="ql-block">这时的珍姐已经工作了,一个月二十几元,那天她给了我十几元钱,还把脚上的皮鞋给我穿,她穿我的松紧布鞋,我们一起去南昌百货大楼照相馆拍下了第二张合影。</p><p class="ql-block">她带我过马路,穿小巷,到她外婆家。她的外婆住在南昌市的一个巷子里的小平房,外婆那时还在,80好几了吧,一个清清秀秀的老人,和蔼慈祥,一双小脚,记得还倒了水给我们喝。</p><p class="ql-block">我和珍姐好的没话说,大概性格合拍,互相能吃亏,从不说别人小话,大大咧咧的,属于那种特别快乐的人,没开心都找开心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们几乎没有女孩子身上那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爱看小说,她对文学也颇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珍姐的母亲非常精干,爱干净,爱打扮,出门总是收拾的干净伶俐。1988年,我抱着儿子在火车站碰到珍姐的母亲,她塞给我儿子5元钱,这让我记了一辈子,我很多次给过她母亲100元,200元,记得她母亲还说,比我女儿还好。</p><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别人的传话,中间产生过一些误会,虽然说我不怎么在乎,但多少留下了一点裂痕,我是个对朋友,对闺蜜,对同事都是非常真诚的那种人,不喜欢虚头巴脑,甜言蜜语的,更不爱占小便宜的人,欠了人情睡不好觉的,宁可别人欠我的。</p><p class="ql-block">转眼间,半个世纪多过去了,我们已经年逾古稀。想走动走动,迈不动腿了,要么天气不好,要么昨晚没睡好,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激情,想见,拔腿就走。但是,我们会互相牵挂,偶尔通通微信聊上几句。</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在各自的城市,祈祷吧:家庭幸福,身体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