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记事)那趟绿皮火车

布衣衫

<p class="ql-block">  40多年前的10月1日,我和她结婚了。那时,家乡己通了火车,我们利用有限的婚假坐火车出了趟“远门”,到六十多公里外的邻县“一日游”。</p><p class="ql-block"> 县城的火车站沸腾得像一锅开水,铁轨泛着铮亮的光泽,像两条银色的琴弦。第一次坐火车,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只听一声长鸣,绿皮火车吐着白烟,喘息着缓慢地进入站台,我和她攥着两张硬纸板车票,被检票员用剪子在车票上轧出月牙形缺口。随着车站助理值班员的几声哨响和不断挥舞的信号旗,火车在“哐当”(列车松闸的声音)声中发出一声怒吼,“咔嚓咔嚓”着由缓至急地向前奔去。</p><p class="ql-block"> 进入车厢,油漆与皮革的气味混合着。我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数着座椅上的菱形花纹,小心地推拉着笨重的车窗,心中无比惬意。</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火车,逢站必停。几声嘶吼后,车速慢了下来,接下来是轮毂与铁轨刺耳的摩擦声,随即又是“咣当”一声响,列车停了下来。当我弯腰去捡掉在地上的东西时,我们的额头碰在了一起,从此,我们从青丝走到了白发。</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的那年十月,退了休的我俩动了出去走走的念头。尽管我们的城市通了高铁,但还是执意选择了绿皮火车。我们临窗坐下,她翻看着手机,我品着茗茶。田野,山川,河流,城市,乡村依次从我们眼前掠过。车窗外的阳光不时落在杯子里,她很放松地将腿伸向我座位的边缘,手里的手机让她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是值得我们回味的日子。在绿皮火车上,在晨光与暮色的流淌中,在我们的脑海里,它像一条承载着无数记忆的河流,把一桩桩往事,一缕缕情素,一个个故事串起季节更迭的轮回,每一笔都写满了最朴素又最深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窗外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田突然暗了下来,原来是列车正穿过时光隧道。1981年,那个扎羊角辫的姑娘,与此时坐在我对面这个己步入老年的女人,在车窗上重叠成同一个剪影。</p><p class="ql-block"> 列车还是在每一个车站都停靠。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上车的人中更多的是肩挑背扛着蔬菜、瓜果及农副土特产的新农村的老农民。身背背篓的老农第一个挤了上来,新鲜的莴笋叶上还沾着晨露。脚穿解放鞋的一位老兄面带微笑地挨我坐着,我们很随意的交流使他侃侃而谈,下车时,还非要塞给我两个野生的八月瓜。</p><p class="ql-block"> 这趟车其实已是一辆扶贫列车了,被称为流动的集市。最低票价只有2块,50年都没涨过价。从湖南出发,穿越在贵州、重庆边界的三市五县十多个乡镇,坐满全城的180公里只要12块钱。</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车窗在她脸上画出一道道金线,恍然又是那个在车厢连接处偷偷拉我手的姑娘,这列比拖拉机快不了多少的绿皮火车,载着我们穿过大半个世纪,铁轨每发出一声“咔嚓”声,记载的都是时光的刻度。</p><p class="ql-block"> 望着窗外,我在想,从第一次坐绿皮火车到再次体验这趟慢火车已经四十多年了。再过五年或十年,我们还能搀扶着再坐这种很慢很慢的绿皮车吗?就像站台上那对白发夫妻,带着折叠凳等车。它在冬天出发,春天才能到达,我们不问来路,不问终点,坐在绿皮火车上把时光蹉跎,也卸掉年轻时一生的劳累和困顿。就这样,让时光永远停留在绿皮火车那车轮与铁轨强烈而温柔的撞击声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