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色彩与视觉</p><p class="ql-block">班级空间以蓝色调为主色调,色彩搭配和谐统一,符合 “主色调不超过三种” 的视觉优化原则。整体空间无灰暗、刺眼等易造成视觉干扰的色彩,视觉氛围舒适,能够为幼儿营造稳定、平和的活动环境,符合幼儿视觉认知与心理发展需求。</p> <p class="ql-block">(二)家具与观察视野</p><p class="ql-block">班级内家具、区域柜及隔断高度设置适宜,与幼儿身高及教师观察需求适配。教师常规活动站位合理,可覆盖班级所有活动区域,无观察死角,能够实时关注幼儿活动状态,既保障幼儿活动安全,也便于教师及时介入与指导,符合 “全方位观察” 的环境安全要求。</p> <p class="ql-block">(三)区域划分与动线</p><p class="ql-block">动线设计:班级过道空间狭窄,存在通行拥堵问题,易干扰幼儿活动连续性,不符合 “区域无干扰、不阻碍通行” 的动线规划标准。</p> <p class="ql-block">功能分区:益智区与生活区空间拥挤,区域间缺乏明显隔断,功能边界模糊,易出现活动交叉干扰;</p> <p class="ql-block">且益智区独立空间分配不足,区域柜摆放无序、分布零散(“到处都是”),导致空间利用率低,无法满足幼儿有序开展益智活动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四)墙面环境创设</p><p class="ql-block">班级墙面环境规划具备幼儿主体性,展示的幼儿作品数量充足、内容丰富,能够真实反映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想法表达,充满童趣。作品悬挂高度符合幼儿视线范围,符合墙面环境 “幼儿主导、贴近幼儿” 的创设原则。</p> <p class="ql-block">(五)设施与物品摆放</p><p class="ql-block">设施配置:各类设施、设备与对应活动区域相邻布局,便于幼儿自主取用与使用;提供不同尺寸的桌椅,充分考虑幼儿身高差异与个性化活动需求,且配备舒适软质设施,满足幼儿休息、互动等多样化需求。</p><p class="ql-block">物品管理:幼儿个人物品摆放设施位置固定,幼儿明确知晓物品摆放位置,可独立完成取放操作,同时允许幼儿携带安全个人物品入园,体现了 “自主管理、安全便捷” 的物品摆放要求。</p> <p class="ql-block">(六)材料类型与分布</p><p class="ql-block">各活动区域均配备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与生活材料(如废旧纸盒、布料),材料类型丰富且贴近幼儿生活经验,能根据幼儿活动需求及时补充,保障活动连续性。同时提供不同挑战难度的材料,包含低结构性开放材料,可支持幼儿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主动探索,符合 “层次性、开放性” 的材料投放原则。</p> 总结 <p class="ql-block">一、当前环境存在的核心问题</p><p class="ql-block">1.区域划分与空间分配失衡:益智区与生活区空间拥挤,区域间无明显隔断,功能边界模糊,易产生活动交叉干扰;且益智区独立活动空间不足,区域柜摆放无序、分布零散,进一步压缩有效活动空间,不符合 “功能分区清晰、空间适配活动需求” 的评估标准。</p><p class="ql-block">2.动线设计不合理:班级过道空间狭窄,通行时易出现拥堵,不仅阻碍幼儿自主活动的连续性,还可能存在碰撞安全隐患,违背 “区域无干扰、动线畅通” 的空间规划原则。</p><p class="ql-block">3.材料收纳适配性待提升:虽材料类型丰富(含低结构性开放材料),但受区域柜无序摆放影响,部分材料收纳位置与对应活动区域匹配度低,且未明确标注材料类别与取放指引,可能降低幼儿自主取放材料的便捷性,未完全契合 “材料收纳适配幼儿行为习惯” 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二、如何优化区域功能与动线(初步优化方向)</p><p class="ql-block">1.重构区域布局,明确功能边界</p><p class="ql-block">(1)按 “动静分离” 原则调整区域位置:将益智区(静态活动)与生活区(动态活动)进行物理分隔,可利用矮柜(高度不超过幼儿视线,不遮挡教师观察)、地垫色彩差异或屏风设置明显隔断,避免活动干扰。</p><p class="ql-block">(2)优化益智区空间:整合零散区域柜,集中放置于益智区角落或边缘位置,释放核心活动空间;根据益智类活动(如拼图、建构)的操作需求,预留至少 2-3 组幼儿同时活动的空间,确保活动展开不受限。</p><p class="ql-block">2.拓宽通行动线,保障畅通安全</p><p class="ql-block">(1)清理过道障碍物:移除过道旁非必要的柜子、桌椅等物品,将其整合至对应活动区域内,确保过道宽度不低于 1.2 米(满足 2 名幼儿并排通行)。</p><p class="ql-block">(2)规划 “环形动线”:结合班级门、卫生间、饮水区等高频使用区域,设计环形通行路线,避免幼儿活动动线交叉拥堵,同时在动线关键节点(如转角)张贴卡通指引标识,引导幼儿有序通行。</p><p class="ql-block">三、材料收纳如何更适配幼儿需求(初步优化方向)</p><p class="ql-block">1.实现 “区域 - 材料 - 收纳” 精准匹配</p><p class="ql-block">(1)按区域功能分类收纳:将益智区材料(如积木、拼图)集中收纳于益智区专属柜子,生活区材料(如餐具、布艺)收纳于生活区邻近收纳架,避免跨区域取放,减少幼儿活动动线浪费。</p><p class="ql-block">(2)适配幼儿取放能力:调整收纳高度,将常用材料(如低结构性开放材料)放置于幼儿身高 1.2 米以下的开放式抽屉或透明收纳盒中,避免使用过高或过深的封闭柜体,确保幼儿独立取放。</p><p class="ql-block">2.优化收纳标识与管理</p><p class="ql-block">(1)设计幼儿易懂的标识:采用 “图文结合” 形式(如材料实物照片 + 简单文字 / 符号)张贴于收纳容器外侧及对应柜面,帮助幼儿快速识别材料类别,同时培养自主归位习惯。</p><p class="ql-block">(2)预留 “幼儿自主整理” 空间:在各区域收纳柜中设置 1-2 个 “弹性空间”(如空的透明盒子),允许幼儿根据活动需求自主存放临时使用的材料,兼顾收纳规范性与幼儿自主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