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

笑口常开

<p class="ql-block">  它叫镶金兽首玛瑙杯,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它的用途是酒器,用于盛酒、饮酒。这件文物采用玛瑙雕琢而成,兽首部分镶金,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是唐代玉器中的精品,也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  这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唐代金银器中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属于中国首批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p><p class="ql-block"> 它的造型模仿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的皮囊壶,体现了唐代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壶身的舞马形象,与唐玄宗时期宫廷的“舞马祝寿”活动密切相关。据记载,唐玄宗在位时,每逢“千秋节”(皇帝生日),会在兴庆宫勤政楼前举行盛大宴会,上百匹舞马披金戴银,伴随着《倾杯乐》的乐曲起舞,高潮时领头的舞马会衔起盛满酒的酒杯到玄宗面前祝寿。安史之乱后,这批舞马散落,其中一些因听到乐曲声起舞被误认为妖孽而遭鞭打致死,舞马衔杯的宫廷娱乐形式也随之消失,而这件银壶成为了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是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舞马衔杯的故事反映了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也为研究唐代的民族交流、宫廷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艺术价值:制作工艺精湛,采用了捶揲、錾刻、鎏金等多种工艺。壶身的舞马形象生动逼真,肌肉线条清晰,富有立体感和动态感,展现了唐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是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唐赤金走龙,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尺寸:最高的2.8厘米,最矮的2厘米,长约4厘米,形体小巧如拇指般大小。</p><p class="ql-block"> 工艺:采用纯金打造,通过錾刻、焊接等工艺制作,龙身鳞片细如发丝,姿态各异,或昂首阔步,或俯身前行,神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用途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它是唐代投龙祭祀的法器。唐代尊奉道教,每逢旱灾或重大仪式,帝王会举行“投龙致祭”活动:将写有祈愿的玉简与玉璧、金龙(即赤金走龙)等用青丝捆扎,投入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以此沟通天地水神,祈求风调雨顺、国运昌盛。</p><p class="ql-block"> 历史谜案</p><p class="ql-block"> 原本共有12条赤金走龙,1975年其中6条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原碑林展室)被盗,至今下落不明,剩余的6条成为绝世孤品,也让这组文物更添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  这是鸳鸯莲瓣纹金碗,是唐代金银器中的代表作品,1970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属于中国首批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工艺与造型</p><p class="ql-block"> 采用捶揲(将金片锤打成型)、錾刻(在金器表面雕刻纹饰)工艺制作,碗身呈莲瓣形,分为上下两层莲瓣。</p><p class="ql-block"> 内层莲瓣中錾刻有鸳鸯、鹦鹉、鸿雁等珍禽,外层莲瓣则装饰着忍冬纹(一种具有佛教寓意的植物纹),碗底还有一朵团花,整体纹饰繁缛精美,工艺极为精湛。</p><p class="ql-block"> 用途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它是唐代皇室使用的酒具,体现了唐代宫廷奢华的生活风貌。</p><p class="ql-block"> 文化上,融合了中原莲文化、佛教莲纹元素以及西域的工艺风格,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多元艺术融合的实物见证,也反映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和盛世气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彩载乐骆驼俑,是唐代三彩俑中的巅峰之作,195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属于中国首批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骆驼:昂首嘶鸣,肌肉饱满,驼峰上铺着色彩斑斓的菱格纹毯,工艺上采用低温铅釉唐三彩技术,以黄、绿、白、褐等色釉交织,呈现出绚丽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 乐俑:骆驼背上有7位乐手(6男1女),他们或弹琵琶、或吹笛、或击拍板,姿态各异,服饰细节丰富,展现了唐代陶塑高超的写实与塑形能力。</p><p class="ql-block"> 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它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骆驼是丝绸之路的象征,乐俑中既有汉族服饰的乐手,也有西域风格的形象,乐器(如琵琶)也源自西域,体现了唐代丝绸之路沿线音乐、艺术、民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艺术上,它将动物塑造与人物群像结合,动态与静态交融,是唐三彩工艺在塑造复杂场景和多元文化题材上的极致体现,也反映了唐代盛世的开放包容与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周盠方尊,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李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工艺与造型</p><p class="ql-block"> 它是西周中期的青铜酒器,整体呈方形,带有精美的兽首形双耳和复杂的扉棱装饰,器身满布饕餮纹(一种神秘的兽面纹,是西周青铜器的典型纹饰),工艺精湛,体现了西周青铜器高超的铸造水平。</p><p class="ql-block"> 铭文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内壁铸有108字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命“盠”掌管王室禁卫军“西六师”“王行”及相关政务,并赏赐命服等内容。这些铭文是研究西周军事制度、官制以及周王权力结构的珍贵史料,也印证了西周中期的政治与军事风貌。</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作为西周青铜礼器的代表,盠方尊不仅是酒器,更是西周贵族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反映了当时“明贵贱,辨等列”的礼乐制度,同时其铭文和纹饰也为研究西周文字、艺术与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