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圪塔——一本读不完的书

思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山圪塔村,一个古朴而形象的名字,它是宝塔区姚店镇下辖的行政村。这里山大沟深,群山环抱,聚气纳祥,民风淳朴,崇尚文化,是块绝美的风水宝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已经多次来过这里,这次是随延安市作家采风团又一次走进大山圪塔村。清晨的雾气还未散时,我们就走进了乡村的公路。路还是那条路,山还是那座山,只是感觉路瘦了点,山绿了些,和我去年同一时间来时的景色截然不同。去年此时,草木疏朗,落叶飘舞,层林尽染,村中风光一目了然,玉米颗粒归仓,高粱正在公路上碾压。可今年由于持续降雨,本是收割的季节,庄家硬生生的被困在了混沌的土地里。玉米秆子被雨水泡得发了软,叶子耷拉着,像败军的旗帜,绿意里透着一种灰暗的黄。那本该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苞衣被泡得发黑,咧开口,露出些变了色的玉米粒,像是一排排被烟熏过的焦黄牙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地里的高粱更是不堪。它们本该举着火红的穗子,在秋风里摇曳,像一片燃烧的火焰,或是已被收割回家。可如今,那沉甸甸的穗头吸饱了雨水,一个个都沉沉地垂着头。偶有风过,它们也只是无力地摇摇头,那火红的颜色,被雨水浸透,成了一片暗淡的、淤血似的紫红。这一切,看的都让人揪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汽车转过一个弯,来到了大山圪塔村党群服务中心。市图书馆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悦读驿站”,这次和市作协共同为村子借阅图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书,都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一颗梦想的种子。图书馆和作协的同志怀着满满的祝福,将精心挑选的书籍送往乡村“悦读驿站”,让知识跨越山海,让阅读点亮乡村。这不仅仅是一次借阅,更是一份温暖的传递。愿驿站的灯火,因这些书籍而更加明亮,让悦读成为乡村里最富有诗意、最动人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后,村书记和村长带领我们参观村上的“民俗文化馆”。文化馆位于沙原广场,走上水泥砌就的干净稳重的台阶,轻轻地推开高大气派、古朴庄严的大门,一幅巨大的照壁呈现在眼前。村长介绍说,照壁中心的玄鸟(黑色燕子)是他们沙氏家族的图腾,象征着家庭和睦、爱情忠贞、勤劳勇敢和吉祥好运等精神品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自然智慧。照壁正对面是沙氏宗祠,给子孙后代提供了一个了解家族历史文化、拜谒祖先的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的重要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山圪塔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村庄。村民都姓“沙”,村中人丁兴旺,族人和睦,人才辈出。从《沙氏宗谱》中得知,家族“文苑世泽,诗礼传家”,武德传承,特别是沙家棍(抢)名扬四周,曾有“大沙家圪塔没熊汉”之威名,习武的传统直至建国后才逐渐停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书馆位于宗祠的东面,走进馆内,目光所及,皆是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的书籍,从中外文学、古今典籍、社会科学、农业科技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文化,乃至烹饪养生等,应有尽有,仿佛走进了书的海洋,让人觉得世上所有的思想、故事、疑问和答案,都汇聚于此。无论是烫金的精装,还是朴素的平装,都闪烁着知识的光芒。很荣幸,我的拙作《梦中的彩云》也添列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我从文学类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纸页泛黄的《诗经》,翻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章时,我总觉得自己能听见那声音,看见那“伊人”,不是在书页上,而是从一片苍青的、无边的芦苇荡里。那声音、那身影穿过两千多年的晨雾,带着霜的微凉、水的温润,低低地,却又清晰地,抵达我的耳边。于是,我闭上眼,便去了那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当我入神的时候,“扑棱”一声,把我从神游中拉了回来。原来是穹顶角落里的一只燕子从我头顶掠过,一个漂亮的回旋,消失在穹顶的阴影里。燕子是沙氏家族的图腾,莫非这只吓我的燕子就是这里的守护神?担心我损坏书籍?亦或是偷盗?我不得而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默默地从图书馆出来,随着团体人员来到了“展览馆”。展览馆坐西向东,在沙氏宗祠的西面,与图书馆相互对应。馆内迎门展板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指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馆内存有一千五百多件实物和图片,有传统婚俗、民间服饰、交通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工匠工具、民间医疗用具等。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但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往昔岁月总不时会有各种回味。展出的每幅画面、每件物品都是特定时代的真实记录,也是社会变迁与发展的说明,是告别贫困、牢记以往艰辛的见证,更是告诫后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如展览馆门上的那两幅对联:“观耧犁锄耙当思稼穑不易,论衣食住行恒念物力维艰”、“春种秋收文明以播, 男耕女织衣食所以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民俗文化馆出来,我感慨万千。这方水土的丰饶,并非天赐的侥幸,而是有良好的族风族训,是在淳朴乡风滋养下,村民们用一双双勤劳的手、一代代传承的智慧与一种深植于血脉的团结相助精神共同织就的绵长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山圪塔村,一本读不完的书,一首唱不尽的歌。每次来到这里,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我想,不久我还会来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