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唐乃杰</p><p class="ql-block">编辑/梁海梅</p><p class="ql-block">文学导向/婉如</p><p class="ql-block">散文</p> <p class="ql-block">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在岁月的长河中,它悄然流淌,滋养着民族的精神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一思想如灯塔般照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向。我常在寻常巷陌间行走,看老人坐在门前读报,孩童在墙角背诵古诗,街头艺人弹奏着二胡,音符里藏着千年的悲欢——这些平凡场景,正是文化生命力最真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曾在一个秋日午后,走进一座老城书院。阳光斜照在青砖地上,斑驳如古籍的墨痕。一位老教师正领着孩子们诵读《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声音清朗,回荡在梁柱之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并非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与典籍中的文字,而是活在人们日常中的精神习惯,是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温度。这正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文化不是封闭的孤岛,而是开放的江河。我在江南小镇见过一场民间戏曲演出,台上演员身着传统戏服,唱腔婉转,台下观众有白发老人,也有拿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融,没有对抗,只有共鸣。这让我想起总书记所说的“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敢于让传统走进当下,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p><p class="ql-block">也曾在一个社区图书馆里,看到一群退休职工自发组织读书会,读鲁迅、读艾青、读新时代的报告文学。他们讨论时神情认真,眼中闪烁着思想的光。这让我深感,文化建设不只是政府的事,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正是要让文化真正回到人民中间,成为照亮生活的一束光。</p> <p class="ql-block">走在城市街头,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墙绘讲述着中国故事,地铁站里的诗词灯箱让人驻足,校园里的非遗课堂热闹非凡。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思想引领下的悄然生长。文化如风,吹过山川田野;文化如雨,落在万家灯火。它不需要喧嚣的口号,只需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种子——对美的感知,对善的追求,对历史的敬意。</p><p class="ql-block">我始终相信,一个民族的伟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更在于文化的厚度。而这份厚度,正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用日常的热爱一点一滴垒筑。当我们以脚步丈量土地,以心灵感受传统,以开放拥抱世界,便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践行。</p><p class="ql-block">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思想的引领正化作春风,吹绿了每一寸心田。而我,愿做一个安静的记录者,写下那些被文化点亮的瞬间,因为它们,正是时代最温暖的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