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宁波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记:我作为浙江镇海董氏后人(宁波帮后代),一生跟随父亲漂泊在外流落他乡,如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先的故里看上一眼,甚至于寻根问祖,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事。我期盼了68年能亲自踏上回镇海董氏故里的寻根之路,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董会昌,192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的董氏家族,抗日战争时期失去父母双亲,成为漂泊他乡的浙江孤儿。我是在父亲30岁时出生于湖北宜都,在家排行老三。父亲在世的时候,曾告诉我们三兄弟董家的根在浙江宁波镇海。自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再也没有回过镇海董氏故里,到今天为止已告别故乡88年了。全国解放后,父亲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之中,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回到浙江宁波寻根问祖。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了完成父亲生前眷恋故乡的遗愿,9月25日,我在浙江杭州结束了为参加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大会的各国代表馈赠《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的公益活动后,踏上了赴宁波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9月26日上午,我从杭州东站乘动车出发,55分钟后进入故乡宁波站。当我走进向往已久的宁波故乡,抬头望见蓝天白云下的宁波城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令人目不暇接。宁波简称甬,它行政区划为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中国著名的院士之乡。 </p><p class="ql-block">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自古以来,宁波文化属吴越文化,当地人使用的是吴语。宁波人文积淀丰厚,历史文化悠久,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港曾被国际港航界评为“世界五佳港口”。</p><p class="ql-block"> 我从宁波站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乘车到达宁波市区城隍庙站天一广场,迅即进入预订下榻的新园美仑酒店办理了入住手续。当我放下行李带上捐赠给宁波图书馆的《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又马不停蹄地乘坐地铁轨道交通到达海曙区永丰路宁波图书馆(国家一级图书馆)。当我将捐赠的两本《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获奖图书交给宁波图书馆工作人员陈英浩登记时,他询问我为何到宁波图书馆捐赠图书?我回答说,父亲的出生地在宁波市镇海区,我是回宁波寻根的。他说,您捐赠的图书应归类为宁波名人出版物藏书。他说,您姓董,是镇海董氏家族后代。据了解在镇海区有两个董氏家族聚集地,一处是贵驷的董家畈,另一处是庄市的老鹰湾董家庄(董家路,庄市老鹰湾至今还保留有在上海经商的爱国民族实业家董杏生故居牌楼遗址。</p><p class="ql-block"> 我详细地向陈英浩先生介绍了爷爷董阿毛的工作简历。据父亲生前讲述,清朝民国时期,浙江董氏家族主要从事海上船舶运输。我的祖父董阿毛,曾就读于镇海庄市叶氏中兴学堂,晚清宣统年公派到英国留学,主要是学习航海运输和经商贸易。他从英国毕业回国后,曾在英商太古轮船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祖母徐氏是江苏太仓人,也是一位大家闺秀,她嫁给祖父后,跟随丈夫背井离乡过着船舶漂流生活,为董家生下一儿一女。</p><p class="ql-block">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意图扩大在华利益,到处横行霸道。1932年1月18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制造“日僧事件”,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上海闸北,淞沪抗战爆发,上海也成了日本侵略者的践踏之地。在当年乱世之秋,祖父临危受命被选派到太古轮船公司武汉轮船分公司担任高级职员,由于祖父精通英语一直从事轮船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年幼的父亲随着祖父工作的调动,沿江而上举家搬迁来到了素称“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居住在当年汉口华新里宁波人聚集地的街道上。</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南京沦陷,武汉也成为了战火纷飞之地。由于长江中下游内河航运天天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成千上万的逃难的人群拥挤在汉口江汉关码头。据父亲讲,当年他在汉口读小学时,常常躲在校园里的大树下,观看武汉城区上空苏联支援中国的飞机与日军飞机在空中作战。每天武汉市区防空警报一阵接一阵地响起,炮弹轰炸声和房屋倒塌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武汉街头到处是南来北往逃难的人群。</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春,由于日本侵略者不断入侵沿江而上,武汉抗日会战爆发。为躲避战乱,年纪11岁的父亲被迫放弃了学业,跟随我的祖父母从汉口乘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宜都洋溪小镇落脚避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洋溪是长江中上游南岸的一个弹丸小镇,抗日战争时期也成了天南海北躲避战火的人群一处避难所。</p><p class="ql-block"> 当年,日本侵华战火燃烧着整个中华大地,国破家亡,我的祖父携家人为躲避战火逃难至宜都洋溪异乡,当他将妻儿安顿好后,又冒着长江中下游江面日军狂轰滥炸的炮火,乘太古轮船公司的客轮返回武汉运送逃难的同胞,祖父还计划回浙江老家去接年迈的父母亲。当我的父亲站在长江岸边的码头,含着眼泪目送祖父乘坐的轮船顺江而下向东远去的背影,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悲凉。谁知,祖父一去不复返,杳无音信。也不知道返回去的轮船是否在长江上被日本飞机轰炸,生死不明。</p><p class="ql-block"> 陈英浩是一个心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他认真地帮我梳理了一下寻根的线索,他说您父亲董氏应该属于庄市老鹰湾董杏生董氏家族,这个家族在民国16年(1927年)修订有《镇海鹞莺湾董氏宗谱(共9册)》,现在收藏在上海图书馆,有时间我专程到上海帮您查一查您的爷爷是否在宗谱上。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到宁波故乡寻根问祖,第一站到访宁波图书馆就获得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令人感到如释重负,旅途迷茫的心境顿时得到了缓解,也更加坚定了我寻根的方向和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我告别了宁波图书馆,又走进了到访的第二站宁波日报社,受到了宁波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吴育新等新闻同仁的热情接待。当他们得知我是千里迢迢从湖北荆门来宁波故乡寻根的,为我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更加坚定了我寻根的信念。晚上,他们还为我接风洗尘盛情款待,让我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感受到了故乡亲人的温暖。入夜,万家灯火点亮了宁波城区辉煌的夜空,我回到下榻的酒店,又开始规划第二天赶往镇海回董氏故乡寻根的线路。</p><p class="ql-block"> 镇海,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境东北部,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海沿岸。东屏舟山群岛,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与上海一衣带水。自古以来,镇海是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之一,素有“浙东门户”之称。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跨海大桥的建成,镇海成为西联宁波,北通上海,东邻舟山的交通节点。</p><p class="ql-block"> 镇海董氏,当年也是东海岸边的一个大家族,世世代代经营海上运输,“世界船王”董浩云就是董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我的爷爷董阿毛与“世界船王”董浩云、包玉刚。“电影大亨”邵逸夫,曾就读于镇海庄市同一所学堂——叶氏中兴学堂,晚清宣统年公派到英国留学,主要是学习航海运输和经商贸易。他从英国毕业回国后,一直在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工作。</p><p class="ql-block"> 9月27日,我在酒店吃完早餐,便从鄞州区城隍庙站乘坐地铁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镇海区三官堂站下车后,步行来到镇海宁波帮文化公园。据说这座公园是“世界船王”包玉刚投资新建的,在公园内还竖立着一尊《邓小平与包玉刚握手》石雕像。我穿过公园沿街人行道徒步一公里,便走进了宁波帮博物馆。我计划参观宁波帮博物馆,是想先了解董氏家族从事海上运输经商的历史,为寻根问祖寻找更有价值的新线索。当我将随身带的两本图书和一份写有父亲人生经历的材料交给宁波博物馆典藏研究部康京京主任时,才知道我本人也是属于生活在异地他乡的宁波帮后代。</p><p class="ql-block"> 当我离开宁波帮博物馆后,又乘坐一辆的士直奔庄市老鹰湾董杏生故居门楼遗址,才真正踏上了寻根镇海董氏祖籍的征途。在老鹰湾十字路口边竖有一块董家路的路牌,我向前询问了挂有董家门牌号码住户的一位中年男主人,他告诉我董杏生故居门楼在董家巷中间。于是,我沿着董家路向南拐进董家巷行走约300米,便看见右边高大带五角星的门楼洞口上端悬挂有一块“董杏生故居”匾额,而且在门楼右边的墙壁上还挂有一块《董杏生故居门楼》简介,外墙内还镶嵌有一块石版刻有“区级文物保护点:董杏生故居门楼,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11年2月15日公布,宁波市镇海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立”。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眼前看到的一切,就是我寻根问祖的董氏故里。</p><p class="ql-block"> 董杏生故居门楼,位于宁波市镇海庄市鹞鹰湾村(今为老鹰湾村董家)董杏生故居,建于清宣统年间,是一幢西式大院,占地5亩多,至今只存一幢门楼。它是目前见证董氏故里的遗迹,也是董氏后代寻根瞻仰和祭祖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董杏生(1879~1954),字杏荪,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庄市老鹰湾村。他16岁赴沪进入上海宝源洋行当学徒,19岁升为职员,后升为帮办,积累了对洋务的深刻了解。1906年,他在上海开始自行经营轮船和运输业务,创立了董杏生记号,提供保险银箱。他凭借经商智慧的拓展,不断涉足进出口贸易和房地产业,奠定其在上海工商界的地位。清晚民国初年,董杏生一直活跃在上海工商界,主要从事实业经营和社会公益活动,他先后被推选为上海总商会会董、宁波旅沪同乡会会董。</p><p class="ql-block"> 董杏生是一位爱国爱家乡的民族实业家。 1909年,董杏生在上海经商成功后回馈家乡,独资捐银元15000元在浙江镇海家乡创办董氏轫初学堂,持续承担学校的常年费用,让家乡贫困的子弟可以免费接受教育,这一举措持续了30余年。1918年,董杏生应同乡老顺记“阿大”叶雨庵之邀,共同发起组织镇海旅沪同乡会,在镇海庄市创办同义医院。当他接办了镇海庄市同义医院后,认捐和筹集了银元10余万元,用于扩建新院舍、增加病床和购置设备。同时,他成功争取宁波永耀电力公司将电力线路延伸至镇海同义医院,以方便新设备的应用,并使镇海庄市等周边集镇分享到电力照明。1921年,他又与同乡傅德康、陈文鉴、陈珊泉等人,共同捐资在家乡又创办了私立四义国民学校,并为学校提供银元1万元基金备用。因此,董杏生当年获得了大总统颁发的“敬教劝学”匾及金色一等褒章。民国时期,镇海后海塘大修时,董杏生还出任上海后海塘大修协会五名干事之一,为家乡兴修水利出资出力。</p><p class="ql-block"> 1922年2月,董杏生在上海申请注册成立了中国公利汽车公司,率先开辟了从静安寺圣乔治饭店沿愚园路至兆丰公园(中山公园)的公共汽车线路。他还将公司拥有的两辆德国制造卡车改装成客车,每辆车载客量为30人,于同年8月13日开始运营。由于票价较低,主要客源为圣约翰大学的师生和兆丰公园的市民。同时,每季度还要向工部局缴纳执照费白银100两以及道路费白银10两,当年公交运营成本高,赢利少,难以维持这一业务。因此,公司在仅经营了几个月后因亏损而停业。尽管如此,董杏生却成为了上海公共汽车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董杏生在上海积极参与各界罢工罢市后援会,协助总工会李立三筹集海员罢工经费,但遭到租界包探的跟踪。尽管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分”,董杏生仍坚定地投身于反帝斗争。 </p><p class="ql-block"> 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浙江镇海发生严重米荒,董杏生作为镇海旅沪同乡会领导人之一,积极参与组建劝募救灾捐款委员会,该组织由他与同乡方椒伯、蒉延芳等工商界人士共同领导,通过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募捐方案,发动上海镇海籍工商人士开展募捐建立救灾款项管理协调机制,组织物资运输返乡赈济灾民,坚持开展赈灾工作达数月之久,有效地缓解了镇海家乡的饥荒危机。</p><p class="ql-block"> 董杏生晚年时,捐资发起修建了镇海至骆驼第一条公路。他还为创办了三乡公益堂(东管、西管、前绪)筹措巨额资金,用于疏浚河道、加宽道路、修建桥梁、凉亭以及掩埋暴骸等工作。解放后,董杏生捐赠了大量地产给人民,贡献社会。董杏生是一位杰出的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善举将永远被人们铭记。</p><p class="ql-block"> 董杏生是我回到镇海寻根,探访董氏故里时得知的一位值得崇敬的董氏老前辈,他与我的爷爷董阿毛出生在同一个时代,既是同乡本家,也是董家兄弟。我怀着感恩的心情在董氏故里瞻仰了董杏生故居,祭拜了董杏生老前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华夏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董姓在最新百家姓人口排名中位列第29位。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己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主要以第一种为主。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这三省就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这六省又占38%,而冀州地区居住的董氏总人口约10%,为董氏第一大省。</p><p class="ql-block"> 明代著名书法家叫董其昌,是江浙董氏家族的老前辈。浙江宁波一带的董氏家族涌现出来的名人也层出不穷,在近现代史上有“世界船王”董浩云、爱国民族实业家董杏生、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造厂创始人董秋根,当代经济学家董辅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等。</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镇海寻根,当天因来去匆忙,没有在董氏故里进行深入走访,只是走马观花瞻仰了董杏生故居牌楼。回到下榻的酒店后,我接待了镇海中兴中学的谭乐老师,他是我来宁波之前早已结识多年的一位摄影朋友。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也是我爷爷曾就读过庄市中兴学堂的现任老师,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傍晚十分,谭乐老师邀请我来到宁波市区中心30多层高的旋转餐厅聚餐,居高临下鸟瞰了宁波穿城而过的三江沿岸灯火辉煌的夜景。</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回到下榻的酒店,躺在床上翻来复去想着白天到镇海回董氏故里寻根时所见所闻,当过年新闻记者的我,总感觉到还有些遗憾,因为我没有深入到当地居民家中走访,也没有详细地了解董氏家族的前事今生。于是,我决定明天上午再去一趟镇海回到庄市老鹰湾董氏故里实地走访考察。第二天(9月28日)我起床后,吃罢早餐,又从城隍庙站乘轨道交通2号线到达镇海区宁波大学站下车,这里距离庄市老鹰湾近一些。下车后,我向当地的一位民警打听到老鹰湾董家路怎么走?他告诉我,在马路边站台坐802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老鹰湾终点站。当我再次回到老鹰湾董家路时,董家路南街董家巷当头卖早点的老板认出了我,他说你是昨天下午来这里寻根的先生,我回答说是的,便请他帮我拍了一张在董家路牌下的留影照片。</p><p class="ql-block"> 当我沿着董家路南街董家巷前行来到董杏生故居门楼时,再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董氏故里的亲切与温暖。当我见到董杏生故居门楼围墙边还悬挂有一块《宁波市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上面写有:“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文物安全主管人:江海奔(职务:镇海区庄市街办光明村党委书记),还有他的联系电话。我毫不犹豫地给江海奔书记打去了一个电话,说明我是在老鹰湾董杏生故居寻亲的董氏后人,想拜见他,当面说明回乡寻根的来意。他欣然同意,我立即找车前往光明村委会。说来也巧,正好在董家路口遇见了光明村检查工作的年轻的琚副主任。我对他说,我是来董杏生故居寻根的,刚才与江海奔书记通了电话,现在我要到光明村委会去拜见他,能否帮忙把我带到村委会。他很干脆地回答道:没有问题上车。我坐上他开的小轿车,一路上与他攀谈起来,他说自己就在董杏生故居牌楼院子里长大的,是董氏故里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琚副主任把车开进了光明村委会大院。下车后,他把我领进了江海奔书记的办公室。江海奔书记也是一位八零后的村干部,年轻有为,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他说自己接触过许多回乡寻根的人,有的人寻根走了很多弯路还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您很幸运,不仅很顺利地找到董氏家族的故里,还找到了我们村委会。在交谈中,他还要求我们董氏后人向有关部门反映,在老鹰湾拆迁董家巷民居时,保留“董杏生故居门楼”历史遗址文物,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当我提到镇海中兴中学谭乐老师时,江海奔书记还告诉我,谭乐是他的老师。真是无巧不成书。谭乐老师是我在镇海故乡结识的朋友,他的学生江海奔是我寻根董氏故里的村干部。</p><p class="ql-block"> 当我依依不舍离开镇海董氏故里时,乡音乡情,驱散了我曾为寻根那遮住双眼茫茫的晨雾,压抑的心情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落下,人突然感到轻松自如。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这次千里迢迢回到镇海故乡寻根,有老天爷的保佑终有结果,自己没有白跑路,也没有走弯路,而且是按照宁波当地朋友的提供的准确信息,直奔目的地回到了董氏故里。</p><p class="ql-block"> 离别当日,我从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登机返程。飞机升空时,我俯瞰渐渐远去的宁波城,心中满是释然:68年的期盼、父亲一生的牵挂,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有了归宿。我亲吻过董氏故里的泥土,见过先辈留下的印记,更感受到乡人的温暖,足以告慰父亲的英灵。</p><p class="ql-block"> 镇海是我的根,这份乡情早已刻入心底。往后年年,我定要常回家看看,让董氏与故土的联结,代代延续。</p> <p class="ql-block">爱国民族实业家董杏生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我在镇海董氏故里,与庄市街办光明村党委书记江海奔(左)合影</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董玉清,生于1957年,祖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出生地湖北宜都,生长于松滋,现定居荆门。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新闻摄影40余年,曾供职荆门日报社,职称正高三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6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1998年主编出版《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1年出版摄影专集《中国鸟类》荣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其个人曾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中华环境奖、地球奖、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湖北省十佳爱鸟人等荣誉称号。2014年5月16日,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自强模范“表彰大会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并握手。漳河中华秋沙鸭保护基地创始人,现任荆门市爱鸟文化研究会会长,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摄影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