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宣德至嘉靖年间经苗王:石各野、龙达哥、吴不尔、龙西波、吴黑苗等长期经营逐步成为腊尔山区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分为东城和西城。原有城墙2000余米,面宽四尺,底宽六尺,高九尺。有4个城门,城内有11条巷道,巷道内有11道寨。依据山形水势,前后筑有六个古兵寨。是湘、黔、渝边界上保存较好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为一体的苗疆古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寨内的吊脚楼为典型苗家特色,歪门邪道是古寨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通过几十代苗王的经营,苗王城在明朝时期就有一定规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了中国苗王城就是“四月八广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贵州苗族为祭拜、纪念苗族英雄古波亚努王,是苗家人的“四月八”英雄节、后成为了苗族人民集会欢庆的重大传统节日。每逢节期,苗族同胞都有蒸制花糍粑或糯米饭来祭祀英雄。成千上万的苗族同胞都穿起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入广场,吹笙赛鼓,载歌载舞,展演绝技,切磋武艺,以示纪念。四月八广场是松桃苗族及湘西腊尔山地区苗族同胞欢度苗族传统节日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长官司驻地。通过几十代苗王的经营,成为东部苗族南长城外围的“王者之城”。集合了山水、崖洞、泉瀑、峡谷、森林、原始村寨、军事巷道以及苗族风彩 …秀美古朴,或婀娜多姿,或妩媚动人的苗王城,让每一位走近它的游客都觉得宁静、安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来到苗王城正赶上苗王城开门迎宾,身着盛装的苗家女,满身银饰的盛装,唱着热情卡歌、拦门礼捧上的是醇美的苗王米酒,“高山流水”式,招呼着宾客“畅饮”美酒。</p> <p class="ql-block">穿越时光,踏入苗王城,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感受昔日的王者风范。苗王城的接龙广场欣赏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武陵山松桃苗族民间,自古就盛行“接龙”。龙在苗族人心目中是吉祥、富贵、和美的象征。每当苗寨不宁,怪象丛生,苗民们坚信是守护村寨的龙神离去,就要隆重举行接龙活动。据说,届时接龙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数百名青年男女身着盛装,打着花伞,载歌载舞,将龙神从山崖河谷迎回村寨。它实际上是苗寨宗教文化的一个集中展示区。接龙广场由城门、神位、神柱、表演场组成,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神位即神判台,建筑为苗族传统吊脚楼形式,是展示苗族法文化的主要场所。神判台旁是村寨的土地庙。在苗族民间认为土地庙是负责地方治安的,两者的相邻布置,正好构成苗族“法”系统,从精神信仰方面管护苗王城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百苗长廊,是古寨建造的一个文化走廊。长廊墙上悬挂的图文展板系统地介绍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风习俗。百苗图长廊塑有《百苗图》木雕83幅。木雕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清朝《百苗图》表现的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完整的表现了中国苗族的历史起源,民族特征,风俗习惯,语言服饰,军事文化,及苗族支系的迁途故事和民间传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神柱,高8.1米,直径81公分,象征着九九归一,九九归真。神柱有苗族射日传说,有雷神家族祖母吃下天神送的七粒神葡萄而生下七个女雷龙雷鬼,七个男雷神雷魅。的故事和苗族图腾崇拜。苗族传说,远古之初,天上同时出现十二个太阳,地上草木枯死,岩石熔化,世人无法生存,苗族远古英雄登上马桑树射日,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远古时马桑树是连接天地的巨木。在苗族英雄踏上马桑树射日之后,马桑树就再也长不高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的点将台,当年如果苗疆有战事发生,苗王就是站在这里,当牛角号吹响,苗鼓捶起的时候,苗兵从各个苗寨赶到这里,苗王挥舞令旗,在这里三军点将,奔赴战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中,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和错落有致的建筑,展现出卓越的防御能力,同时也凸显了高超的建筑水平。苗王城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建筑于一体,是苗族古城堡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家边边场,边边场是一种苗族风俗。苗寨的“边边场”风俗,奇异精巧,别具风味。苗族男青年,一旦长到十八九岁,就开始了谈情说爱,他们利用走亲访友的方式多方与姑娘接触,初步掌握了一些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的试探。试探的方式是利用赶场的机会主动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场边,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进行试探活动,故曰赶“边边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唱苗歌是苗族青年表述心迹、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构式严谨、种类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缠绵中表情达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时陶醉在一种艺术氛围中,求含蓄多比兴,绝无淫词烂调;赶“边边场”必须避开同宗父老兄弟,偶而相遇也必须马上规避,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为兄弟姐妹,不能谈情说爱,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将被视为大逆不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这里可以下到苗王河峡谷,观赏美丽、神秘、壮观的苗王峡谷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府“望楼”是苗王城标志性的景观,也是苗王城的“镇城之宝”和建筑精华所在,还是“命大福大造化大”的最好见证。这里曾经是苗王府的前兵哨卫之所,是苗王吴黑苗曾经住过的地方,这条巷道是通往苗王府后花园的,是寨内保存得最完整也最为古老的巷道之一。苗王府坐落在民族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山光水色奇特苗寨之中,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走进苗族府,读一部苗族生活简史,看一帧苗族社会缩影,看一座苗文化殿堂,看一幅苗族英雄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代苗王吴黑苗曾在这里住过,这位因不堪忍受朝廷压迫,率领苗族起义,并与明军血战13年的苗王,是苗族人心中的民族英雄。民国初期的 1929 年,当时贵州最大的两个军阀周西城和李筱炎在苗王城内激战三天三夜,李筱炎为了逃命,于是放火烧屋,全寨 230 多幢四合头、三合头、两合头的房屋建筑,除 6 幢幸存外,其余均化为灰烬。那场军阀战争中竟然苗王府“望楼”毫发无损,坚强地挺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府集苗族传统建筑与中原牌坊建筑风格为一体,大门由606块花岗岩雕刻而成,上面有麒麟、狮子、龙凤、芦笙等精美图案。苗王府屋顶正中间有一彩蛋,两边是凤鸟交尾,象征着人丁兴旺,欣欣向荣。苗王府大院有苗族传统四合院建筑,内有苗王殿、厢房、戏台、祭祀堂、演武厅等构成。整个建筑即雄浑厚重有舒展飘逸。气派宏伟,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府苗王宝座,堪比金銮宝殿的”龙椅“做工讲究,雕工细腻、精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族六月六情人节是一个民族节日。相传苗族“六月六”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村寨的村民自发地聚集在这里。站在情人长廊内的两旁对山歌。以此寻找心目中的“情人”。对歌是情人节的主要内容,也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每年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激烈角逐,将产生一名“歌王”。因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苗族人将举行一场宏伟的盛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吊角楼是中国最有特色的吊角楼群之一,由五栋吊角楼组合而成,嵌在悬崖峭壁之上,十分壮观,充分体现了苗族建筑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三苗匠艺,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古代苗族银艺工匠的乐趣。在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方,感受着苗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和文化的延续。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族银饰是苗族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传承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银匠精心做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今的苗王城在古寨苗语称“得勾现”,意思是新寨,为苗王居住的地方,也是曾经的古战场遗迹。明朝时,这是腊尔山地区苗族的中心;“歪门邪道”的建筑风格等等不仅具有一定的战争防御能力,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每个胡同共用一道大门,大门用厚实的木板镶成,大刀、斧头、长矛无法劈开;胡同内每家每户各自拥有自己的龙门和后门,并且相互连通,可步步为营、层层把关,酷似一八卦迷宫。此城设计“既能攻,又能守,也能退”,是一个具有相当军事构筑工事水平的苗王城。其建筑结构,建筑工事可以重现几百年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巷道徐徐向前,漫步其中,你将感受到历史的回响与岁月的沉淀。这条巷道是通向苗王府后花园的道路,是古老而完整的巷道之一,在它的静谧中散发出传承千年的气息。站在巷道之中,悠然自得地漫步,在幽深的古巷,仿佛时光倒流。你会被古老的石块和岁月的痕迹所打动,仿佛可以聆听到苗族历史的低语。这里是一个沉浸在光影和记忆中的地方,是苗族传统文化的永恒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故居,这里曾经是苗王府的前兵哨卫之所,是苗王吴黑苗曾经住过的地方,是苗王城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已有600多年历史,公元1540年苗王龙许保(民间称龙西波)与吴黑苗在新寨举起义旗,持续13年之久,明朝庭从贵州、四川、湖广、云南调集官兵十余万之众前来镇压,方平息战事,苗王吴黑苗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乌罗府被诱杀,苗民昼伏夜出十一天将其尸体抬回安葬。新寨沿河而下300米左右,在河的中间平空秃起一个高约15米的小岛,岛为圆柱形,直径不足5米,岛身由参天大树覆盖,色浓如黛,浑然一体。岛的中央有“一抔”黄土——他就是明朝苗王(苗族起义领袖)吴黑苗之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金门关是苗王城守城的最后防御关卡,因巷道狭窄,地势险要,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咽喉关卡。当年苗族义军与官兵在此多次激战,官兵死伤无数,而此门岿然不动,固若金汤。故此誉为”金门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风雨桥——苗王峡谷的风雨桥,古时候这里是木板风雨桥,两边有木楼亭阁,中间用木板铺垫,若敌人追兵至此,可以抽掉木板,断掉追兵去路,具有战略防御的功能。在苗王河边的山腰上的两个天然的溶洞口象两只大眼睛,还有长长的鼻子,这就是传说中的“神象取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峡谷的风雨桥古时候是木板所制,两边有木楼亭阁,中间用木板铺垫,若敌人追兵至此,可以抽掉木板,断掉追兵去路,具有战略防御的功能。现在,风雨桥是苗族青年男女“赶边边场”(唱情歌、谈情说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美丽的苗王河从苗王峡谷中流过,呈“ S ”型,好似一幅太极图,神秘莫测。被称为“八卦迷宫”。神秘阴森的苗王峡谷、遮天蔽日的竹海、陡峭隐蔽的苗王秘道、富有传奇色彩。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环抱,山势险要,落差百余米,但只有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易守难攻,这也是苗寨保存好的缘由之一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苗王城风景优美!不到松桃,不知道苗族的历史与文化,不到苗王城,不知道苗族的神秘与美丽。苗王城地势险峻、山清水秀,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神秘的地方,优美的自然景观更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美丽的自然景观、瑰丽的民族文化与厚重的历史背景,为苗王城罩上了一轮七彩的光环。在这里,人、事、物,无一不具有深深的感染力。徜徉在青山绿水间,看小桥瀑布,闻鸟语花香,听苗族山歌,喝苗家米酒,置身其中,如同时光倒退,穿越千年,不小心就被迷醉了,乐不思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