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与老北京习俗,八月十五话“兔爷儿”

热在中伏(不私聊)

<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老北京的人家除赏月品茶,尝月饼外,还有请“兔儿爷”的习俗,市集上泥塑“兔儿爷”堆叠成山,琳琅满目,选一尊捧归家中,供于案前,祭月后,将其轻轻摔碎,寓意送其归月宫安歇,也寓意“辞旧迎新、祛病纳福”之意。</p> <p class="ql-block">  说起“兔儿爷”,那在老北京人心中可是响当当的角色,不仅中秋节登堂入室,平日里也常被挂在嘴边打俏逗乐呵,张三把事情办砸了,保准说他:“兔儿爷掏耳朵——崴泥了吧”;见俩个人打架,旁边人就会起哄架秧子:“兔儿爷打架——散摊子喽!”;要是遇到不知天高地厚的二愣子:“这孩子是兔儿爷拍胸脯——没心没肺”,这些歇后语,即诙谐幽默,又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兔儿爷”的来历也不简单,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时期的北京,最初是作为祭月的供品,传说与玉兔有关,有一年北京爆发瘟疫,月宫玉兔为拯救百姓,化身医者下凡治病,并借助虎、象、麒麟等坐骑奔走施救。人们为感恩玉兔,用泥塑其形象供奉,尊称“兔儿爷”,中秋祭拜以祈求健康平安。明末《花王阁剩稿》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也印证了这一习俗的悠久历史。到了清代,逐渐演变为儿童玩具和吉祥物。民国时期又形成了前门、鼓楼等中秋市集。2010年“兔儿爷”被确立为北京中秋节官方形象大使,由吴冠英设计新版造型并完成版权登记。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技艺通过吉兔坊品牌开发及校园传承活动进行保护,现存于东岳庙民俗博物馆等地。</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兔儿爷”多为武将造型,头戴金盔、身披金甲,或背插靠旗、骑坐瑞兽的祥瑞姿态 。 老北京歇后语“兔儿爷的旗子——单挑”即源于其标志性靠旗。清代后逐渐融入了市井文化,形象也日益丰富,出现了一些推车、剃头等市井小民的造型,后又逐渐成为了儿童玩具。传统“兔儿爷”形象常被误认为男性,但根据传说记载,其原型为广寒宫中的玉兔,性别为女性。北京方言中的“兔儿爷”,是以“爷”尊称,体现对玉兔的尊重,并不代表性别。</p><p class="ql-block"> “兔儿爷”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造型,其中坐象“兔儿爷”因"象"与"祥"谐音,象征吉祥顺遂;坐虎“兔儿爷”以虎为百兽之王,寓意事业腾达、人脉广博;坐葫芦“兔儿爷”借"葫芦"谐音"福禄",代表财富与长寿;麒麟“兔儿爷”源于麒麟吐书典故,象征学业有成、增长智慧,“兔儿爷”对老北京人,既是节令的象征,也是大众的守护神,承载着浓郁的京味。</p> <p class="ql-block">  源于明代京城的“兔儿爷”,最初以泥塑玉兔形象走入民间,后逐渐演变为独具特色的民俗符号,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兔儿爷带胡子——也算是个'老人儿'啦!”这句诙谐的老北京歇后语,透着敬意,道出对“兔儿爷”这一形象由来已久的亲切与尊崇。</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