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川西藏区:探秘西索古村与红色记忆

天蓝地绿

【原创】叶果摄影&撰文 <p class="ql-block">  在川西藏区的深处,有一座名叫西索的百年古村。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宝石,静静地镶嵌在高山峡谷之间,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当我踏入这片神秘的土地之时,仿佛是走进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卷,既领略到古村的宁静与美丽,又探寻到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西索村逐渐映入眼帘。它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奔腾流淌的梭磨河从村前流过,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村庄的建筑错落有致,清一色的嘉绒藏式民居,由片石彻成的墙体厚重而坚固,屋顶的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西索村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成为藏区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建筑布局巧妙地融入了自然与人文之美。整个村落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之上。从远处眺望,村庄与周围的山川、森林、河流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幅画卷。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势,使整个村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子。狭窄而曲折的由石板铺就的小路,如同一条蜿蜒的丝带,将整个民居建筑串联在一起。这些石板路,高低起伏,纵横交错,由于历经长年累月的时光打磨,显得光滑而洁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布局。沿着石板路漫步,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老的年代。小路两边的建筑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院落。每个院落内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花卉和疏菜,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与色彩丰富的藏式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山村画卷。这种相互连接的民居庭院布局,不仅有利于对外防御,同时还体现了嘉绒藏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西索村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嘉绒藏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这里的民居大多为石木结构,墙体由片石彻成,坚固而美观。片石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大小均匀,形状规整,彻成的墙体平整光滑,线条流畅。我细心用手丈量一下,墙体的厚度一般都在50厘米以上,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能够抵御高原地区寒冷的气候。</p> <p class="ql-block">  嘉绒藏族的民居一般为三层,底层用来堆放柴火和圈养性畜,二层是居住的地方,设有客厅、卧室、厨房等,三层是经房,是藏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这种功能分区明确的设计,既满足了藏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又体现了宗教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房屋的屋顶呈平顶状,用木板铺就,再覆盖上泥土,既保暖又防水。屋顶上常常是用来晾哂谷物、疏菜等农产品,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屋顶的四角,还放置有一些白色的石头,据介绍,这些石头具有避邪与祈福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西索村的建筑装饰也十分精美。房屋的外墙色彩鲜艳,绘就各种精美的图案,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吉祥动物。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在门窗的设计上,也是十分讲究,采用了木雕、彩绘工艺,使门窗显得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除了民居,西索村还有古老碉楼的建筑。碉楼高大挺拔,气势恢宏,是村庄的标志性建筑。碉楼一般为四角形或八角形,高度可达数十米。碉楼在古时主要用于防御,在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碉楼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吸引着游人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西索村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1935年至1936年,红军长征途经川西北藏区,西索村便是红军长征路线上的重要一站。</p> 红军长征西索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得知,当时,红军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资匮乏等诸多艰难险阻,但他们仍然坚定踏入了川西北这片土地。红军进入西索村后,严格尊守纪律,尊重当地嘉绒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积极帮助藏民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这种秋毫无犯的行为,赢得了藏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藏民们开始主动为红军提供粮食、向导和帮助,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p> 红军长征指挥部 <p class="ql-block">  西索村毗邻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是红军长征在西索村一带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据史料证明,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在此居住一周。官寨内,毛泽东主席在此阅读了《三国演义》等书籍,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并思考红军的战略方向。</p> <p class="ql-block">  如今,官寨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内部陈列着大量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那些简陋的床铺、破旧的衣物、粗糙的武器等,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不易。</p> 卓克基土司官寨旧扯 <p class="ql-block">  红军桥,因红军长征经过此桥而得其名。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途经此地,经过此桥跨过湍急的梭磨河北上。红军桥采用本土石料修建,是当地现存仅有的一座石拱桥,被藏族人民视为联系藏汉友谊的桥梁。</p> 红军桥 <p class="ql-block">  如今,西索村正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他们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了红色旅游线路,推出了红色文化体验项目,如重走长征路、参与红军生活体验等。同时,结合西索村的自然风光和藏式建筑特色,打造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p> 西索村新建的旅游酒店 正在完善和修建的旅游设施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索村。就像是走进了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西索村的建筑布局与独特的风挌,是嘉绒藏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西索村的红色文化是川西藏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星辰,它见证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百年古村的宁静与美丽让人陶醉,红色记忆的厚重与深沉让人动容。我有幸来到这片土地上,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领略到了人类文明的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7日</p>